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满意度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满意度研究

吴长法程雯

(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在当前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师专业主义日渐显现出较大局限性,导致高校青

教育经济与管理

年教师专业发展困惑及职业满意度下降。新时期应淡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技能”模式,积极倡导“反思性实践”模式,引领高校青年教师自主发展;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快速发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让高校青年教师分享“研训教一体化”带来的喜悦,获得最佳内心体验,从而实现专业发展与职业满意度的均衡增进。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职业满意度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5)06-0024-05

责任和义务,提供受到普遍认可的专业服务,享有相对自主的专业权利。如是观之,教师专业主义“凸显的是教育学要素,涉及教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内在本质,依赖于所习得的技术与能力”。

[2]

传统的教师专业主义深受工会主义与科层主义影响,企图单纯通过教学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换得社会对教学专业的认可。

[1]

但不仅其奉行的“程序与规

范”本身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其以教师为对象的管理与压抑,缺乏情感关怀,抹杀了教师独特的、鲜活的、自主的、多元化的个性,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满意度的提升。鉴于此,借鉴高等教育中新专业主义的理论、实践成果及关于主观满意度的新理论、新成果,探讨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满意度均衡增进策略。

一、教师专业化解读

学者所建构的专业主义理论体系一般认为,其核心要素包括从业者必须接受相当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获得由专门机构核准、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遵循业内公认的专业伦理,履行专业

教师专业主义就是教师从事的教育职

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职责权利与义务、教育理想与职业精神、特定的社会地位与功能等方面的总和与统一。教师向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教育服务,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与普遍尊重。教师专业主义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以知能为基础、以组织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伦理为内核、以问责为导向;以最佳的方式融合他们的知识、技能、道德与义务,发展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合议的、契约的以及伦理的关系;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一些优秀品质:利他、尽责、正直、热情,善于合作、乐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在实践层面,教师的“专业化”实际存在两种模式或两种话语体系的解读。一种模式可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项目:2011-2012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199)

作者简介:吴长法,男,蚌埠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程雯,女,蚌埠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624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称之为“理论技能”模式———主张教师职业同很显然,对两种不同的教师形象的认可、追求,其他专业职务一样,把“专业化”属性置于其必然深刻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在专他专业领域类似的科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成熟业实践中的内心体验即职业满意度。

度。该模式倾向于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对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的解读技能等的掌握和熟练的程度决定了其专业能力,职业满意度内涵的后现代解析是基于对原其“教学实践”是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育学、有的主观满意度内涵的批判而提出来的。Ryff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在这种模式中,为区别纯粹主观满意度,借鉴亚里士多德积极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程度既由这些专业知识、满意度的观点,提出“心理满意度”概念,认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也为真正持久的满意度不应是单纯的快乐、愉悦顺理成章以此来评价和界定高校青年教师的专心情的获取,而是一种完美的体验,这种完美业发展水准。现行的或传统的教师教育的制度、的体验必须通过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努力后达内容、方法和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评价体系,到,亦即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3]

“心理

正是以这种“专业化”模式为认知背景形成的。

满意度”将稳定的、长期的积极心理体验作为另一种模式与之鲜明相对,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幸福”,认为其包含着自主性、个人成“反思性实践模式”———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长、自我认同、生活目的及意义、控制和良好“教学实践”。唯有教育实践,而非教育理论、友谊等六个维度。

技能,才是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参照。教育实与主观满意度相比,心理满意度是一种内践乃是一种囊括了现实的政治、经济、伦理、在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且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文化、社会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模式下,高校身能力、实现潜能的概念。Waterman,Schwartz青年教师的专业程度最主要是凭借“实践性知和Conti在研究中指出,心理满意度与真实自我识”来加以保障,而非所谓的教育学知识、理的协调一致,发生在人们从事与深层价值观最论。该模式认定“实践性知识”首先依存于实匹配的活动中,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人们通际情境的经验性知识,虽然比起理论知识来说过技能的发展来达到潜能的实现,通过这种潜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具有局限性,但却是一能的实现,个人可以体验到自我表现。心理满种高度契合现实需要、真实而鲜活的知识、灵意度在关注人们潜能的同时,还注重个体与外活而积极的知识,摒弃了那种形而上的僵化性、界积极的交互作用方式。

虚构性。其最根本的特点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与心理满意度有着密切知识和能力,最大限度自由发挥自身潜能,时关联。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当某个具体价值刻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教育实践的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心理“知识文本”隐藏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主要满足感和成就感,并且这种特定追求的过程愈以“案例”知识的形式积累并传承,打下了深不易或愈艰辛,价值追求的实现结果越能激发刻的“个体性知识”烙印,唯有通过日常教育内心的强烈而持久的职业满意度。当心理满意实践的再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同其他度进一步与高校青年教师内在的积极精神概念专业相比,这种模式大胆承认并积极主动适应整合,使得他们的生活态度在这种价值实现的教育的不确凿性(混沌性)、情境性,主动针对激励和驱动下,更趋于积极主动和充满活力,情境作出灵活应变的决策。这是以后现代主义职业满意度的持续存在便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的“专业化”为话语背景形成的。

础。

这两种模式实际是现代或传统的“专业化”当从感知路径及表现特征两个角度对职业和后现代的“专业化”两种不同话语系统的反满意度的内涵进行分析时,也必须考察高校青映,也刻画了两种不同的理想的“教师形象”。

年教师在实现自己目标的个人实践中,价值追

25

2015.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育经济与管理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求目标的意义及挑战,潜能是否发挥,以及多大程度实现了自我。这些活动的完成与其价值观高度匹配。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完全精神性的,主要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内在体验,而这种体验持续时间较长。

与主观满意度的即时体验相比,职业满意度体验较为平和、客观,具有延展性,能持续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幸福体验。职业满意度与个体潜能密切联系,与价值取向、内在精神相互匹配,因此其具有内在性、稳定性和客观性。张陆等(2007)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应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这主要是由于职业满意度是建立在评价者已有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是一种既定的事实。

三、实践—反思型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满意度的逻辑关系

职业满意度内涵的后现代解析强调了心理满意度与真实自我的协调一致,发生在高校青年教师从事与深层价值观最匹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自我潜能的发挥。这正契合了后现代主义话语体系中对教师专业主义的新解读,即实践层面“反思实践型”教师专业模式内在要求的一致性。

多年来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和评价体系停留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灌输,停留于在此认知基础上的青年教师专业评价、职称评定等,实则是严重脱离了高校青年教师自身面临的教学实践的问题。当教育界仅仅倡导“学者型教师”,不去积极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价以树立某教育理论为价值取向时,教育实践与教师评价严重对立,教育终极愿景与教育过程体验相悖,这无疑加重了高校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迷茫、焦虑,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缺失最根本的深层次原因。

后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要求,是建立在对其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基础上,特别是借助于源于真实实践总结的教育理论观照下的案例解读,逐渐积累而成的满足个性要求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这才是最

贴近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生活”的实际。当以此为专业发展标尺时,高校青年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与积极实践就与外在的社会积极评价融为一体,高校青年教师的内心必然更为积极,其职业满意度才能免于教育评价与教育实践的冲突,才有坚实的实践保障。

四、增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满意度的策略

高校青年职业满意度虽然表现的是主观的感受,但也带有鲜明的客观印迹,归根到底受到个体价值观导向的基于实践的潜能实现程度的影响。教师新专业主义主张放弃纯粹的源于外部的管理与压抑,代之以基于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团体协助的自主发展模式,将外在的“程序与规范”内化为内在的对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的追求,并以基于共同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的实现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最根本的诉求,同时也将其作为专业发展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唯有如此,目标与理想、诉求与标准才能实现统一,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满意度才获得了稳固的互相促进的基础。由此不难理解,只有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自主、目标契合自身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价值取向,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的均衡增进才有根本的保障。

如图1所示,教师在积极的实践与反思基础上,不断修正、优化自己的教学“程序与规范”,积极挖掘自身潜能,以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为最终归宿,包含情感关怀,以充分发展的、可控的、独特鲜活、自主多元的个性,积极主动地努力适应后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现实及与之相应的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等实践活动。在不断反复的教学“实践-反思-发展-实践”中,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潜能不断发展,其内心经历“体验-实现-幸福-体验”的循环往复,即: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内心体验,在反思中推动教育实践与教育价值取向契合,教学专业获得发展,个体潜能不断实现,内心体验更为美好幸福。这种源于实践、归于更高级实践的自我潜能的实现,正是源于体验、归于更美好体验的心理满意度的

教育经济与管理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26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职业幸福感体验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努力,潜能发挥;

个体与外界积极的交互作用方式

进步的、新型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案例、实践性知识、适应新情境

囊括现实的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等实践活动

图1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满意度增进理论模式图

校本学习共同体的潜能自由、充分发挥

教师知识性学生多元能力性课例教积教指导者反馈精神或理研师极师伙伴与念、观念究专心心自我

评价

过程体验再业理理创发体幸情感性

福感

前瞻性

反思

监控性

反思

批判性

反思

案例积累与传承

教师个体的潜能自由、充分发挥

教学前

教学中

教学后

囊括现实的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等复杂情境教学实践

图2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满意度增进实践模式图

源泉。在此理论模式上,尝试提出针对性策略,活生生的案例,将高校青年教师的反思能力作其实践模式如图2所示。

为其专业发展重要目标,指导、帮助高校青年1.倡导反思性实践发展模式,引领高校青

教师学会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年教师自主发展

具有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并根据充分研究、借鉴新专业主义理论、实践和教学实践的积极的、多源(教师、学生、指导职业心理满意度的内涵,摒弃企图单纯通过教者或伙伴)反馈、多维(知识性、能力性、精学的程序化与规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干涉主神或观念理念、过程体验性、情感性等)反馈,义”倾向,不以高校青年教师为单纯的管理对不断拓展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既要反思自身教象,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协助者,通过一个个

学行为问题,更应反思自我教学理念问题,力

27

2015.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教育经济与管理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求跳出自我来剖析、矫正和完善不合理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全程的合理水平。

本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的课例作为基本素材,深入分析、归纳、总结、提炼新规律,得出指导教育实践的新的观念、方法、技能,即通过合作的教学研究,对丰富的教学实践进行理论再抽象和教学实践模式再创造,以此为载体,将反思性实践教学和专业发展牢牢建立在科学理性根基之上,在这种多方参与的反思性、合作的课例研究中,高校青年教师得以分享“教学实践-理性反思-专业发展”一体化所带来的喜悦,获得最佳内心体验,从而实现专业发展与职业满意度的均衡增进。

2.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高校青年教师

快速发展

必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以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反思性实践模式”的顺利实施与深入发展,同时能更客观、更全面地检测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种多元评价机制主要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即通过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自我评价来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反思性实践、激励其快速发展。同行评价侧重评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学生评价侧重评价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专家评价注重对教学专项诊断和分析,主要侧重于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自我评价侧重于高校青年教师自身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课堂反应、学生学习效果等。

教育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

——心理[1]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分享“研训教一体

化”带来的喜悦

必须强调的是,对实践教学的反思模式,不能停留于对单一或具体案例文本的审视、回顾、完善,还必须以基于合作的、综合了多样

134-149.

[2]刘国艳.职业幸福: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与归宿[J].辽宁教育研究,2006,(8):43-45.

[3]唐荣.浅论高校教师幸福感[J].徐州教

育学院学报,2007,(3):24-26.

(责任编辑

石连海)

AStudyofYoungUniversityTeachers'CareerSatisfactionwithProfessionalDevelopment

WuChangfa

ChengWen

Abstract:Thetraditionalpatternofuniversityteacherprofessionalismshowslimitationsinthecurrentteachingpractice,whichcausesuniversityyoung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confusionanddissatisfactionwithcareerhappiness.Intheneweraof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weshouldpaylessattentiontothe“theoreticalskills”,whileactivelypromotethe“reflectivepractice”modesoastohelpyounguniversityteachers'independentdevelopment,toestablishmultipleevaluationmechanism,toencourageuniversityyoungteachers'rapiddevelopment,toletuniversityyoungteacherstoenjoytheintegrationofteaching,researchandtraining,andtohelpthemexperiencethesatisfactionwith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careeraccomplishment.

Keywords:younguniversity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careerhappiness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