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缩句

来源:华佗小知识
明 确 一 个 标 准

“缩句,就是减少修饰、限制的词语,把一个较长、较复杂的句子(单句)压缩成为与原句意思基本相同的较短、较简单的句子。”这是一个大家认识比较一致的缩句的标准。

其中有三点必须明确:1、小学生进行缩句,把一个长句缩成较短、较简单的句子,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长句。

2、缩句要去掉的必须是句子的修饰、限制的词语,而不能删去句子的主干。

3、压缩成的句子必须与原句的意思基本相同,保持意思的清晰、完整。

纠 正 误 区

误区之一:缩句就一定要把所有的附加成分全部删去。

一般地说,缩句要去掉所有的附加成分,以达到较短、较简单的要求。如:“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一朵一朵的白云。”缩为“天空中飘浮着白云。”即是去掉了所有的附加成分。但有时为了保持句意的清晰和完整,对一些虽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还是要适当保留。例如:“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如果去掉所有的附加成分,缩成“老师是教师,”则使人不知所云。又如:“我们班上黄大春的妈妈原来就是我隔壁邻居张叔叔的姐姐。”如果也去掉所有的附加成分,缩成“妈妈是姐姐。”就更让人啼笑皆非了。而上面两句,如果分别缩成“语文老师是优秀教师。”和“黄大春的妈妈是张叔叔的姐姐。”就能很好地保留原意的清晰和完整。

把握八种疑难的处理

一、否定句中的否定词的处理。

否定句中的“不”、“没”“没有”、“未”、“别”等否定词,在缩句时应该保留。如:“革命者决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缩句时,就应保留“不”,压缩为:“革命者不能低下头。”如果把“不”字也压缩掉,就跟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了。

二、时态助词的处理。

“着”、“了”、“过”、“起来”、“下去”等时态助词,它们的作用是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时态。“着”表示进行态,指明动作在进行,如“他大声地说着话”;或指明动作的结果在持续,如“屋里点着灯”。 “了”表示完成态,指明动作已经完成,如“他到了北京”。“过”表示经验态,如“他到过北京”。这些句子,如果去掉了“着”、“了”、“过”这些时态助词,句子的意思显然就不够明白。因此,应予以保留。

三、固定词组的处理。

“自行车”、“白杨树”、“人民大会堂”等是固定词组,在缩句时不能把它们拆开来,应整个儿保留。此外,如:“老校长”、“新同学”、

“大树”“小河”等词组,一般都结合得很紧密,也可以视作固定词组。这儿“老”、“新”、“大”、“小”都是起强调的作用,如果把它们去掉后,总觉得意思有较大出入。因此,也应一块儿保留下来。当然,如一定要把它们作为限制语给去掉,只要缩句后句意明白,也是可以的。

四、同位词组的处理。

同位词组是由两个部分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物作同一个成分。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的主要词语。如:“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这一句,“解放军” 是表示某某人的主要词语,故应缩成“解放军练习射击。”又如:“小英雄雨来掩护了抗日革命干部李大叔。”可缩成“雨来掩护了李大叔。”当然,这两句中的同位词组 “解放军叔叔”、“ 小英雄雨来”本身就很短,也可以将它们整个儿保留在句子中。但“抗日革命干部李大叔”这个同位词组则不能整个儿保留下来,否则显得不简练。

五、后补词组的处理。

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例如:“干得好”、“听不明白”、“去一趟”等,这一类词组在缩句时应该保留,否则意思就特别别扭。但是,“高兴得跳起来”也是后补词组,但“高兴”不是动词,而是表示“怎么样”的形容词。这里可以只保留“高兴”,句子意思就明白、简洁了。

六、连动词组的处理。

连动词组是指两个以上的动词直接连用在一起,它们之间也没有修饰、限制的主次之分,前一动词表示先发生的动作,后一动词表示后发生的动作。如:“拿笔写字”、“走过去开门”等。由于连动词组中的几个动词共一个主语,都是表示“干什么”的,因此,缩句时都应予以保留,才能保持句意的完整。

七、兼语词组的处理。

兼语词组是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套在一起,动宾词组的宾语兼作主谓词组的主语。例如:“让我走”、“使他相信”等。在缩句时,也应整个儿保留。如:“闰土托他的父亲捎给我一包漂亮的羽毛。”这句的“托他的父亲捎”就是一个兼语词组,因此,这句只有缩成“闰土托他的父亲捎给我羽毛。”才能保持句意的清晰、完整

八、“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处理。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句式。“把”字句的作用是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前边,以强调动作的结果。而“被”字句则是以“被……”作状语,用“被”引进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被动者。因此,“把……”和“被……”都是句子的主干,应在缩句时保留主要意思。如:“少先队员把全校所有的墙壁都刷得雪白雪白。”应缩成“少

先队员把墙壁刷白。”又如:“„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董存瑞炸得无影无踪。”应缩成“暗堡被董存瑞炸得无影无踪。”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的”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灯”了。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0、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12、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13、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

14、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

16、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 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

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1、刺猬缩成一团。

2、桑娜补帆。

3、条石和城砖筑成了万里长城。 4、工程是奇迹。 5、小兔跑来跑去。 6、老人见到天安门。 7、脸上露出笑容。 8、学生做广播体操。 9、沙地上种着西瓜。 10、鸟做窝。

11、小螃蟹挥舞着钳子。 12、小鸟发出鸣叫。 13、雪花飘落。

14、民工撒下盐巴。 15、气球飘向天空

16、这是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柳丝。 18、孙平挡住了球 。 19、脚落。

20、万里长城是象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