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煤气使用及煤气设备点动火操作规1

来源:华佗小知识
页眉内容

煤气使用及煤气设备点动火操作规程

一、总则

根据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特性,为确保煤气的生产与使用安全,特制订煤气使用与煤气设备点动火操作规程。

二、煤气输送

1、煤气发生炉开炉生产,煤气经司炉人员点火燃烧目测确认基本符合要求,机动车间与生产调度联系,由调度通知化验室安排化验人员对煤气进行取样分析,待煤气成分CO2<8%,O2<5%时准备送煤气。

2、经化验煤气质量达到送气要求时,机动车间与生产调度联系,生产调度人员通知各煤气使用车间作好用煤气的准备,煤气使用车间安排操作岗位关严煤气烧嘴,并督察落实到位。

3、煤气输送实行分步进行放散。首先由机动车间煤气司炉工解除双联柱水封,改为洗涤塔放散,放散完毕后,司炉工通知加压机工开煤气加压机将煤气送到脱水塔放散。放散完毕后,机动车间与生产调度联系,由生产调度统一指挥,组织有机动车间、安环科人员参与的对全厂煤气总管进行放散。对煤气总管放散前,先用蒸汽置换煤气总管内的空气,置换完毕后,打开高总煤气阀门,煤气输送到煤气总管放散。放散完毕后,由生产调度通知各用户进行放散。各放散管煤气逸出时间在20分钟以上。

4、各用户煤气放散完毕后,严格按照煤气设备点火操作要求进行点火开炉。

1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5、煤气炉需并炉输送煤气时,炉压力要与生产炉指标相同,煤气质量符合并炉要求,方可并炉送煤气。

三、煤气停送

1、根据厂部生产指令,由生产调度科全面负责全厂煤气停送工作的统一组织指挥。

2、机动车间与煤气使用岗位按照生产调度的停气时间,各自做好停气准备工作和停气操作管理工作。

①各煤气使用单位按照生产调度的通知停气时间,认真执行煤气停送工作。停煤气时先关煤气,后停鼓风,并打开入炉前煤气放散管进行煤气放散。

②机动车间煤气炉按如下操作程序执行:

1)全站停炉,先停加压机,再停下煤机,不再向炉内加煤。

2)封双联柱高水封,待高水封封好后,关空气进口阀,并停鼓

风机。

3)开大蒸汽向炉内送蒸汽,打开最大阀,保持炉底,炉出压

不负压。

4)停循环水泵,关闭冷却水。

2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3、全厂煤气停送后,机动车间负责用蒸汽置换煤气总管内的煤气,置换完毕后,及时通知生产调度科登记备案。

四、煤气设备点火

1、在煤气设备点火前,必须对点火的设备做严格的检查。检查项目:煤气烧嘴阀门是否关严,有否漏煤气,烟道阀门是否开启,炉膛内是否保证形成了负压,上述项目均达到要求后方能点火。

2、煤气点火操作时,应在煤气烧嘴前放上火把,有明火燃烧一段时间后,才能打开煤气阀门往炉内送煤气,不许先向炉内送煤气,再去点火。

3、有鼓风设备的炉子点火开炉时,应先开空气鼓风机并使风管保持正压,然后开煤气进行点火,严禁只开煤气不开空气鼓风机的违章操作。

4、如果出现点火失败,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空气阀门向炉内供风重新进行吹扫,并找出原因处理好后才能重新点火开炉。

5、点火切勿站在炉门口或观察窥孔处,以免烧出火焰伤人。

6、点火操作转入正常后,应注意煤气、空气压力和流量的变化,及时调整,保持燃烧稳定。

五、用户开炉增大煤气与停炉减少煤气

1、由于煤气用户生产负荷的变化与故障处理,开炉会增大煤气用量,停炉会减少煤气

3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用量,造成煤气压力剧烈波动,带来安全隐患,为确保煤气稳定供应,煤气用量大的用户(多膛炉、极板、精镉炉)开、停炉或大量增加、减少煤气用量时,应及时与生产调度联系,生产调度通知机动车间煤气炉做好准备后,再由生产调度通知煤气使用单位如实进行操作。

2、由于生产设备故障,机动车间煤气炉需压产或停炉处理故障,必须及时与生产调度联系,经生产调度同意并通知煤气用户做好准备后,才能压产或停炉,严禁煤气司炉人员未经取得生产调度同意就进行压产或停炉。

3、煤气使用单位和煤气生产单位必须服从生产调度的统一指挥,生产调度室应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考核。

六、煤气设备与管道动火

1、运行的煤气设备或管道需要进行动火时,必须严格按照动火作业许可证要求执行(见附表)。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动火单位填写,经主管生产厂领导审批同意后交生产调度科组织实施。

2、在有煤气运行的设备和管道上动火时,只准电焊严禁气焊。

3、在有煤气运行的设备和管道上动火时,设备和管道内部煤气必须保持正压,低压管道不低于1000Pa,高压管道不低于5000Pa。

4、动火部位要可靠接地,不准随便放置电焊机零线,防止铁锈使电阻增大或尖端放电造成着或事故或爆炸事故的发生。

4页脚内容

页眉内容

5、煤气设备或管道动火时,动火人员随时与附近煤气压力显示岗位或煤气司炉人员保持联系,确保管道内煤气压力。动火作业严禁断煤气。

2010年2月26日

5页脚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