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课稿(1)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课稿
高唐县实验小学 解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交流,首先感谢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给我这次给大家汇报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这节复习课的设计思路。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复习课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第二,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第三,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在传统的复习课上我们一般流程是:学过的知识被一股脑儿地搬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定义、概念与公式,接踵而来的就是大量重复性的练习。这样的复习课,学生兴趣不高,教师也被搞得疲惫不堪。这也是我在上复习课时困惑的地方。4月份在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通过聆听三十多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特别是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国荣、朱德江等几位名师执教的复习课,让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复习课也可以这样上,原来复习也可以这精彩!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六年级下学期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中的一节课,总复习就是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总复习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点是整理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难点是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在上本节课时,我先利用一个生活的实际情境也就是“如何将一张祖冲之的画像挂在墙上”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介绍祖冲之这个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来整理学过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利用学具根据他们推导过程的内存联系,摆成网络图的形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复习、在活动中复习。由于复习的是旧知,教师不需过多地演示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回忆、讨论。记得在在杭州参加“千课万人” 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时,会场上就挂着这样的横幅“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真的是这样,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我们要把孩子们的课堂真正的还给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在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
不能置之不理,而要积极走到孩子们中间,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全国著名教师黄爱华老师在大会交流时也说到:学生喜欢的不是都他们学数学的老师,而是和他们一起学数学的老师。我想:“做一个和学生一起学数学”的教师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介绍他们摆放的理由,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各种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及时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转化”这个研究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记得日本一位数学教育家曾说:“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的数学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在“钓鱼”的过程中学会钓鱼的方法,数学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钓鱼”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极其重要的。
“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知识归纳结束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复习。问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教师只是给出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自己解答。在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练习。记得在大会上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在点评华应龙老师的一节练习课就曾说:华老师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圈套,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做了很多的枯燥的计算题。我们在设计练习题时,也要这样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
基础练习结束后,我又从一个实际问题中引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用一条直线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设计这个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解决问题要注意联系实际,让他们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于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通过这个题目,我想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由于能力有限,在课堂设计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此,也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的交流,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变得更加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