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第二读
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第二读
当我再次输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在思考“跨学科学习”时,有一种潜意识,也就是组织的这次“跨学科学习”必须是要指向语文学科知识或者学科能力。这样的看法应该来说是狭隘的。其狭隘表现在“跨学科学习”就应该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已有能力展开学习,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继续深化认知,各个学科都获得能力的提升。
那么这样的想法到底正确吗?我阅读了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
这一个学习内容与语文学科相关的部分已经加粗,另外涉及到的学科有道德与法治、数学、美术,重在习惯的养成。
(2)在班级、学校或者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
这一个学习内容把做什么和怎么做交待得非常清楚。而且能够清楚地看到,跨学科,是为了学习日常的观察和记录。现行统编教材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写观察日记”。
(3)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
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个学习内容就是以前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第二学段(3~4年级)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这一个学习内容,我的理解是其余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或者说服务语文学科。这里指向毫无疑问是语文学科。
(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这里更多的是跨场域,在各种传统文化的场域中,了解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
(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这一条做什么和怎么做也写得很清楚,典型地指向语文能力。现行统编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第三学段(5~6年级)
(1)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传统文化里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结晶,学生的体验、感知、传承自然就会运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需要学生根据文化活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形式来表达,但是把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清楚,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2)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第二学段要求就自己发现和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这里学习内容的难度提升在“策划、设计”“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这里的学习内容指向的是能力,话题自定。
(3)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
“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首先我想到的是图文结合,展示与讲解相结合,制作与说明相结合。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我都奇思妙想”,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就应该是属于这里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不知道教材会不会把这次习作放到第三学段去。
读到这里,结合前面学习的“基于文献的写作”,我发现统编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力求打破传统作文教学,以及成果形式,而是以更包容、更大情境的状态存在。
读完三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我看到了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跨学科学习”主要指向还是语文能力的提升。所以老师在设计跨学科学习的时候,应该明确在这次跨学科学习活动中重点提升的语文能力是什么,然后再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另外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不要被“跨学科学习”这个词语所吓到,这不是凭空设计一些活动来跨学科学习,一定是围绕教材中的某个指引进行。
“教学提示”部分,我更多关注了第四条:
“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
可见的结果,评价很容易。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见的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参与的质量。所以,我认为过程评价量表应该也是跨学科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设计。
一句话,跨学科学习紧紧围绕教材的指引,不贪多;设计时明晰语文能力提升点,不冒进;运用学习过程评价量表,不迷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