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写人篇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教学目的:
1. 学习写人的记叙文的一般技法----------人物描写。 2. 写好一个人物的个性。
3. 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中对人物描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写出人物的个性。
2. 尝试尝试记叙文的语言散文化,优化记叙文的语言。少叙述,多描写。 教学难点:
1. 让材料说话,切忌作文空洞、枯燥而乏味。 2. 描写人物,以突出人物的个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小结上次作文训练的得失:
优:1. 上交率高。2. 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按上次的作文要求,认真练习。3. 近一半的同学的作文可以看出动了脑筋,下了一定的功夫。4. 近八成的同学也基本能达到作文的训练指标。5. 有几篇相对而言较为突出的佳作。 劣:(一)佳作少,作文的基础弱。体现在作文中,1. 近六成的同学,本次训练的目标达成情况并不理想。2. 表达方式单一,语言平淡无味。叙述、议论代替了描写。使文章失去了感人的要素。3. 材料薄弱,叙写简单,草草了事,缺乏生活的质感。使文章显得无病呻吟。4. 人物的人性不突出,缺乏支撑的力度。有千人一面之嫌。 二。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呢?
1. 人物人个性往往体现在外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表的个性包括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内在的个性包括心理、品质、气质、修养等。
2. 要想突出人物人这些个性特点,或让读者通过你的文章就能感知到人物的这些特点的主要方法应该是描写,对所想要表现个性的对象人物的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的描写。当然,今天,我们只要求同学们能够描写,即在写记叙文中,要想到将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可。至于,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地,更精彩地描写,以后我们会专门去探讨一些人们常用的技巧。 三。如何对人物进行恰当地描写: 1. 肖像描写:一定要注意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亮点进行细致地描写,否则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文章就不会有特色了。
如《一面》中对鲁迅先生中的肖像描写。就抓住了鲁迅先生的面貌中的几个富有个性的肖像亮点进行细致地刻画。所以做到了形神兼备。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赶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2. 动作描写:要紧紧地围绕人物的心理动态,围绕个性写,要重视细微的举止。即找到那个最能体现这个人物性格特点(你正想表现的特点)的动作,细致地放大,认真刻画。有时话不在多,范围也无须太大,同样也可以达到预期的创作目的。正如人们所说:“细节中藏魔鬼”就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如《节俭的张先生》
食堂里,张先生急着要去上班,他端起饭盆,一仰头便呼呼噜噜地将里面的米粥喝了下去;一低头,却发现衣襟上洒
下了几滴粥,于是他撩起衣襟,伸长舌头将粥滴舔入嘴里„„
3. 语言描写:也是一样,也要紧紧围绕人物的心理动态写,围绕个性来写,贴近人物身份、文化背景等,充分表现人物典型的性格。
如:反例:姚雪垠《李自成》节选的“虎吼雷鸣马箫箫”中,主人公的一翻演讲。就有不符合历史人物的身份特点,令人喷饭。
又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与小孩争茴香豆的场面中的语言描写,即为一经典的范例。
4.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不要写得过于含蓄,过于抽象化,而应做到细致真实为佳。明白如话,要富于生活的真实和质感。
四。小结:
同学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比较喜欢阅读,或者有良好的摘抄习惯。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 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把这种生活中的感动点,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的真实,用笔将它描绘出来,同样也会感动读者的。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
此外,除了生活的真实,我们还可以从别人写人的文章中获得灵感,看看别人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以作为借鉴;也可以把别人描写过的人物作为一个人物模板,联想到其他你身边这样的人,哪怕以阅读后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也可以,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虚构的真实并不比生活的真实效果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五。本次训练:
1.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训练题:《我(你、他、她)----家中的一道风景线》 2. 本次训练要求及目标:
(1)运用人物描写 (2)鲜明人物的个性 (3)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精美范文:略。
爱,从来不卑微
杨进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命题所困扰。关于人生终极,关于真情的困惑。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革命老区失学的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路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相片上的那些孩子们坐在用木棍撑着墙壁的教室里,哀哀的目光在秋风中抖瑟着。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的老头儿的到来。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们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这个老头儿正专注地用铲子或者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我们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儿。
他正佝偻着身子很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们面前走过,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前站定,眯着眼很仔细地瞧着照片,很久才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几件衣服当作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叠少得让人脸红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儿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一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在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逐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到的,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摘自《抒情哲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