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针对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针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古诗文阅读。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在横线上把古文补充完整。 [2]你认为要向王戎学习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文段二)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
[1]补充(文段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陪 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父适他往。( ) A.合适 B.恰好 C.舒适
[2]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宋濂嗜学 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 / 6
[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1]解释下面的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 (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
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 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 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
5. 阅读与欣赏。
望梅止渴①
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失汲道:_________ ②军皆渴: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2 / 6
①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6.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①,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②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筑:修补。 ②父:指老人。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智其子(________)
A.智慧 B.认为……聪明 C.理智 (2)大亡其财(________) A.丢失 B.死亡 C.没有
[2]翻译“其家甚智其子”,并说明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rǔ):你。②矣(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 ) 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3 / 6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过是溪(____)
A.这 B.正确 C.名字叫“是” (2)太白感其意(____) A.被她的意志感动 B.明白了她的意思 C.感谢她的语意
(3)还卒业(____) A.还是结束了学习 B.回去完成了学业 C.还是完成了学业
[2]用原文填空回答问题。
(1)李太白刚开始在磨针溪读书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太白“过是溪”看到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太白还卒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①之善②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善:擅长。③使:让。④鸿鹄(hóng hú):天鹅。⑤弓缴(zhuó):弓箭。⑥弗若:不如。
[1]与“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中“援”的意思是( ) A.支援 B.拉 C.引
[3]弈秋教了两个学生,这两个人各是怎样学弈的? 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在学习时,( )很重要。 A.学习态度 B.经验 C.智力 D.基本功
10. 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
[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恭勤:_______ ②通: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6
11. 文言文阅读。
松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寒,虽至冬日,其色长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注释]①至:到。
[1]“虽至冬日”中“冬日”的意思是( )
A.冬天的一天 B.冬天 C.像冬天的日子。 D.寒冷的天气。 [2]对“松,大树也”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树,是大树。 B.松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术。 C.松树是可以长成大树的。 D.这棵大树是松树。 [3]想一想,写一写。
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还可以(________),可以(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 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
[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13. 读古诗,然后完成练习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写的是他送他的朋友( )去( )时的情景,表达了他( )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 )
(3)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认真阅读下面短文片段,完成后面习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__________着,毛毛细雨从天上___________下来。千万条柔柳_____________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___________________聚拢来,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哪篇课文?)
5 / 6
2、将文中空白处填充完整。
3、文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要认真思考哦。 (1)颜色非常鲜明而美丽。( )
(2)反映人们到集市上买卖东西,文中用来比喻春天一到,花草像约好了似的都热热闹闹地生长起来。( )
(3)文中指生气勃勃的趣味。( ) 5、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填序号)( )
①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② 写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
6、摘抄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练习。
猫 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斗于屋上(________) 黄猫奋起逐之(________) 白猫走入室中(________) 不敢复出(________)
[2]两猫相斗,惊心动魄。请用“_______”画出描写这种紧张激烈场面的句子。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________)猫,另一只是(________)猫。它们在(________)上打斗。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________);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两不相下。结果(________)猫败而(________)猫胜。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