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2年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与欣赏。

望梅止渴①

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失汲道:_________ ②军皆渴: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 ②校(jiào):通“较”,比较。 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_______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 / 6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 (3)取之,信然(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 信服 B. 征服 C. 服从

3. 阅读短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_)A.经常 B.曾经 C.尝试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______)A.曲折的树枝 B.折取树枝 C.压弯树枝 [2]面对多子的李树,其他小朋友都争着去采摘,王戎却无动于衷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3]王戎说“此必苦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同一件事,王戎的表现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充分说明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4. 阅读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补全原文。

[2]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信然:________ 诸:________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

[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④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⑦,好⑧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不会吹竽。充数:凑数。②

2 / 6

使:让。③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④为:给,替。⑤说:通“悦”,对……感到高兴。⑥廪( lǐn)食:拿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⑦立:继承王位。⑧好:喜欢。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中“请”的意思是( ) A.邀请 B.请求 C.请示 D.请教

[2]根据句子的意思,下列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B.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C.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3]“处士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湣王讨厌南郭处士 B.南郭处士犯法逃亡 C.湣王不喜欢听吹竽 D.南郭处士不会吹竽

[4]“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带点词语“折枝”的意思是_______,“竞走”的意思是__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三个“之”意思分别是:第一个“之”是指_______,第二个“之”是指_______,第三个“之”是指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从回答的话中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以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资给以书”的“资”意思是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钱,货物”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3]根据文中第一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起个题目。

[4](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

3 / 6

句回答)

(2)这是对匡衡的________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他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请你列两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小古文阅读。

孔融让梨

融四岁时,值①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②门。一盘酥梨,置③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④按①____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⑤?”融从容⑥对曰:“②____,尊老敬长,为人之道⑦也!”父大喜。

(注释)①值:遇到,碰上。②盈:满。③置:放。④遂:于是,就。⑤故:原因,缘故。⑥从容:很镇定的样子。⑦道:道理。 [1]根据意思选词语。(填序号)

A.宾客盈门 B.唯己独小 C.各得其所 D.尊老敬长 (1)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____) (2)尊敬老人和比自己年长的人。(____) (3)唯独自己的梨子是最小的。(____) (4)来了很多宾客。(____)

[2]下列加点的“故”与文中“何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精卫。 B.他无故缺勤。

C.故人西辞黄鹤楼。 D.我的故乡在福建。 [3]结合古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1)猜一猜:孔融会按什么方法分梨呢?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①处横线上。

A.高矮胖瘦 B.长幼次序 C.距离远近

(2)想一想:孔融回答了什么让父亲“大喜”?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文中②处横线上。

A.树有高低,人有老幼 B.先来后到,公正合理 [4]孔融( )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A.懂得谦让 B.体谅父母 C.有礼貌 D.拾金不昧

9. 文言文阅读。

宋濂嗜学 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__________。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4 / 6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出自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溺:______________ 返: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下列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后身亡。

B.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C.女娃去东海游玩,再也没有回来。

[3]这篇课文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精卫填海”属于神话故事,我还能写出来个神话故事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理解。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 囊萤:_________________ 恭勤: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王育苦学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③,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

5 / 6

伪汉,官至太傅。 (选文有删改)

(注)①豕(shi):猪。②鬻(yù):卖。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育常有暇拾薪(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B.闻而嘉之(用鼻子嗅) C.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上。 [4]郭子敬赞赏王育是因为( )

A.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贫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 B.王育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 C.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

14. 阅读与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天文训》。②共工;相传是炎帝的后裔,西北的洪水之神。③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后裔。④维;绳子。⑤绝;断。⑥焉;这,这里。⑦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颛顼失败了。(_______) (2)不周山把支撑着天的柱子撞折了。(_______)

(3)因为天倾向西北,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_______) (4)因为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了。(_______)

[2]共工触山反映了古代人民( )的愿望。

A.争做帝王 B.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C.改变宇宙 D.改变土地 [3]下列对共工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B.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C.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有勇无谋,性格暴躁,偏激任性,破坏环境 [4]在我读过的神话故事里也有像共工那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如《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

[5]你赞成共工触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