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2019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 (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骨碌/骨骼 节令/节外生枝 半身不遂/遂心如意 ......
B.拜谒/遏制 炽热/博闻强识 瞠目结舌/螳臂当车 ......
C.扁担/扁舟 说谎/能说会道 杨柳成行/行云流水 ......
D.谛听/缔结 格调/恪尽职守 买椟还珠/连篇累牍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秘诀 彗星 发帖子 继往开来 平心而论
B.竣工 稀罕 笑眯眯 独竖一帜 气冲斗牛
C.涉猎 秀颀 哈蜜瓜 出人头地 迫不及待
D.杀戮 融洽 金刚钻 粗制烂造 扑朔迷离
3.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白《行路难》中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施展政治抱负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家危难之际,辛弃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被俘临刑之时,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展现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4.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
(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机智勇敢,法术高强,保护唐僧一路降妖除魔。但有时候他也不是万能的,他也要求助外援,请简要叙述一个相关的故事情节。
(2)下面是小说《水浒传》中两个回目,任选一个,简述其主要情节。
①武松醉打蒋门神 ②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5.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
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___1_____○,对此,___○2__,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以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而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材料二 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000多本电子书,手机微信了里收藏了近一万篇文章。
材料三①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②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③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④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2)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3)材料三有两处语病,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4分)
(1)__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一碗捞面条
○1到洛阳出差一周了。
○2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3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一进门就看到母
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孩子般兴奋,我便坐在沙发上。
○4“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我说:“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
○5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候一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6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里,我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7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织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织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8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的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得受不住了。
○9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等着。
10○不一会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
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
11○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日我却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
12○“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我点点头。“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我摇摇头。“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13○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7.作者为什么以“一碗捞面条”为题目?(4分)
8.第○5段中插叙的内容可否删去,为什么?(4分)
9.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加点词给下面语句做批注。(4分)
摘录:○1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
批注:
摘录: ○2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的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
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 ..
批注:
10.作者是怎样表达“母爱”这一主旨的?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学生的精神
○1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这可以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2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3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末,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4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5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6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2.第○4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
13.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3分)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
笔锥。
1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 《鱼我所欲也》)
(二) 许衡○1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2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3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4而去。其家人化○5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
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有删改 )
注○1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2危坐:端坐。○3庭:庭院。○4睨视:斜着眼看。○5 化:教化,感化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B.二者不可得兼/潭中鱼可百许头 ..
C.故不为苟得也/余因得遍观群书 ..
D.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16.把语段(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7.语段(一)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18.段(二)中许衡哪些做法印证了语段(一)的观点?许衡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怎样的回报?(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共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19.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妙在何处(2分)
2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 题目:我学会了珍惜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可以从所给的一则或多则材料中提炼。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