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分类整合测试卷三(课文内容与智慧积累)

来源:华佗小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分类整合测试卷(三)

课文内容与智慧积累

一、根据课文原文填空。(24分)

1.水泥道像________________的地毯。这是一块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 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直到路的尽头…… 2.秋天的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扇哪扇哪,扇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来了秋天的凉爽。________ 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见一只_____________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___________!它的羽毛是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___________。它还有一张红色的_______________。 4.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___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朵张开时,花瓣是____________的,草地也是______________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___________________了,草地就变成______________的了。

5.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__________________的珊瑚,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 ___________________。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_____________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___________________。

6.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________________的枝叶把森林封得_____________的,挡住了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遮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

8.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______________。小雨滴___________________,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便开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茫茫然地望着_________________的像_________________的父亲。

10.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______________:两只胸脯是__________的,一只胸脯是___________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___________,非常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内容填空。(13分)

1.《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先写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再写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点题。 2.《花的学校》一文是用__________的手法创作的一篇美丽的花的______________,诗中把 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的雨》一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______________。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接着写秋天_____________的色彩,然后写秋天_______________的景象,最

1

后写深秋中各种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准备过冬的情景。

4.《夜书所见》中“书”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诗人因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

5.《卖火柴的小女孩》按照____________的順序,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惨故事,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

6.《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老屋已经活了__________岁了,它正准备往旁边倒去,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请老屋帮忙。

7.《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三、默写古诗。(4分

山行 望天门山

[唐]杜牧 [唐]李白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四、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11分) 1._________________,闻歌始觉有人来。 2._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3.萧萧梧叶送寒声,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5.朝辞白帝__________,_______江陵___________。

6.牧童__________,_______振林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意思写出诗句。(10分)

1.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融,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迎面出现;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灿烂的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烟雨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若有 若无,也很奇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不知不觉轻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下列名言补充完整。(13分) 1.________________,理不辩不明。 2.有理走遍天下,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万古胜负在于理。 4.________________,泰山移。 5.________________,其利断金。 6.________臭皮匠,__________诸葛亮。 7.一个篱笆三个桩,________________。 8.爱人若爱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不贰过。 10.仁者爱人,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暖于布帛;________________,深于矛戟。

七、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的学生全部来自少数民族。 ( ) 2.《秋天的雨》一文主要写了秋天雨的声音和样子。 ( ) 3.《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四季的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那里的人、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 )

4.《早发白帝城》一诗写行船之快,主要是为了村托作者喜说的心情。 ( ) 5.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圣”。 ( )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中没有错别字。 ( ) 7.《大自然的声音》一文的结构是“总一分”。 ( ) 8.《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父亲非常喜欢鸟,他也是一位猎人。 ( ) 9.《灰雀》中的小男孩是诚实的。 ( ) 10.《带刺的朋友》一文表达了“我”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 ( )

八、选择题。(填序号)(7分)

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指( ) A.洞庭湖 君山 B.月光洞 庭湖 C.洞庭湖 青海螺 2.“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西沙群岛的海里水占一半,鱼占一半。

3

B.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之”是指( )。 A.司马光 B.一个小儿 C.瓮 4.《花的学校》一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 )。

A.《新月集》 B.《飞鸟集》 C.《园丁集》 5.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的“金色巴掌”是指( )。 A.金色的小巴掌 B.法国梧桐树的落叶 C.一块彩色的地毯 6.下列课文不是童话的一项是( )。

A.《在牛肚子里旅行》 B.《搭船的鸟》 C.《一块奶酪》 7.泰戈尔和安徒生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

A.丹麦 印度 B.印度 丹麦 C.印度 美国

九、小古文练习。(8分)

群儿__________庭,_______登瓮,足跌_________。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_______________。

1.把文言文内容补充完整。(4分) 2.解释下面的字。(2分)

庭:_______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_____ 瓮:_____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