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外拓展——写作指导:记叙文通用版知识精讲
【本讲主要内容】
课外拓展——写作指导:记叙文
高中语文“高”在哪儿?从写作的角度看,应该“高”在能够熟练地用多种文体来表达自己。
特别是从1999年高考开创了“话题作文”的先河以来,尽管不断地摸索用多种形式考查: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由导引材料(包括图表)引发出理解、感受、体会等等。但其本质在于鼓励创新,鼓励考生释放自己的个性才华。因而,全国卷及绝大部分地区试卷允许自选文体。这也需要高中生能够熟练掌握多种文体的特征,摸索出它们的写作规律。
本讲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记叙文的分类及其文体特征 二、记叙文写作突破高分的途径 三、高考满分卷中的记叙文欣赏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一、记叙文的分类及其文体特征
1. 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记叙文。
2. 记叙文的种类很多:分类标准不同,说法多种多样,如故事、小说、大部分的散文、通讯、特写、报告文学……
3. 记叙的人称、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
二、记叙文写作突破高分的途径 设计细节 写出波澜
——记叙文高分突破 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反映的对象不同。
记叙文侧重于表现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等各方面的情态本身;而论说文则侧重于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中人、事、景、物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本质规律的看法和主张。
不同的侧重点,制约着这两种文体的题材范围。 构成的要素不同
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记叙文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思维方式不同
论说文要揭示客观规律、表达作者的认识,主要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达到目的;而记叙文主要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受,侧重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叙述、描写和抒情等手段,运用色彩、线条、声音等形象的信息来具体表现。
写作的作用不同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诉诸人们感官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晓之以理”,后者是“动之以情”。如果说,论说文是通过严密的说理,唤起人们的理智,那么,记叙文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
语言的运用不同
相同点:都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但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有某些不同的侧重。
比如,论说文更多地强调准确、严密、简明、概括性强、针对性强,而记叙文则更需要生动、形象、情感性强。
如果在语言的运用上与文体要求不协调,那就是不得体或者说是文体不突出。
记叙文高分突破两大关键:善于设计细节、能够制造波澜。
【解题方法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5年高考全国卷)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构思三篇不同文体的文章,将其中记叙文的构思写出来,不少于800字。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解析:本题是一个命题作文,意思是处在不同的位置其价值也有不同,怎样在其位谋其政,怎样在其位达到其最高价值。
生活中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位置。
工人处于车间,每个人都担负着不同的责任。是车间的监督员,这个位置更重要,他的价值与责任是监督每一件产品是否合格,是否可以走向市场。
农民,处于乡村,田间地头是他们的位置,但他们的价值就是永远和土地打交道,产出绿色食品。当然也要有所作为,如山东省寿光市的王乐义,就是农民,但他发明的大棚蔬菜却世界闻名,胡锦涛总书记亲切地会见了他,并称他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处在总理的位置,其价值就更大了。日理万机,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在艾滋病日与艾滋病人的握手;在春节期间与河南驻马店的艾滋病人谈心;在海啸期间,用个人的专机运送到印度尼西亚的救灾物资;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舞台上穿梭斡旋访问,等等。总理的位置与价值是全方位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科学家有科学家的位置与价值,交警有交警的位置与价值。
当然,处在海啸岸边上的一位英国小男孩,因为学了海啸退潮为进的知识,而救活了全岸上的人,也在那个特殊的位置,体现了惊人的价值。
位置与价值,两者之间的内容涵盖可谓多矣。
[写法指导]
1. 思维起点决定文章体裁 例:
冬子
假如说冬也有儿子, 那风定是它最得意的一个。
冬天的风有着电一样的速度, 它飞快的从楼群中穿过, 然后留下一阵骇人的狂笑。
冬天的风有着火一样的脾气, 谁敢挡它的道路,
它定会拼个你死我活。
冬天的风有着海一样的身躯, 方圆几百里的城市, 到处笼罩着它的猖狂。
冬天的风有着龙一样的力量, 漫天沙石只是它的玩物, 千年的大树也在它的掌股。
冬天的风
在父亲的庇护下肆意逍遥。 它旋转,
它嘶叫, 它飞奔, 它咆哮。
它似乎要将所有有生命的东西, 一并吞掉。
只留下一个木折草枯, 飞沙冷石的 冬的王朝。
(冯帆)
本色
你一直认为
天空就应该是蓝色的; 云儿就应该是白色的。
你倔强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当你看到, 天空被沙粒染成了土黄; 云儿被夕阳映出了粉红。
你惊讶却仍高高地抬起头,倔强地说: “天空本就是蓝色,它不要沙粒来渲染; 云儿本就是白色,它不用夕阳来映衬!”
“难道多增添几种色彩不好吗?” 你坚定地回答:
“没有一种颜色比得上它们的本色!” “你有颜色吗?” 你点头说:
“我有红色的嘴唇,红色的心脏, 红色的血液,红色的灵魂。 我是一个红色的人。”
(陈苏苏)
2. 思维还决定着什么? 决定文章体裁 决定立意角度 决定选择材料 决定结构方式 决定遣词造句
决定开头结尾的设计 3. 同题满分作文赏析
例一、风帆指向灯塔
生活就如沧海,有时恣意咆哮,排山倒海,有时收敛狰狞,波澜不兴。人正如这生活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摇曳不定又如秋风中萧瑟的黄叶,经历了生的困惑与死的彷徨,人生的航道该何去何从?
历史给予我们丰富的素材,它的沉重与鲜活,它的豪放与乖张,它的执著与嬗变,都给人以启示。人应当有合适的位置并从人性本位上去体现价值,而寻找它的道路上有穷关险隘,更需要睿智的成熟,而思想正如指航明灯,使人义无反顾地奔波于理想之路。 伟大的人也难免失足于泥泞,而这往往使伟大的灵魂执拗地迷失,这种迷失无异于揭去民族肉身上的完肤。屈原的特立独行,宣告了与旧时代的决裂;李白天真单纯的执著,换来了“对影成三人”的沧桑;嵇康稀有的人格节操,葬送了那一片空灵与飘逸;岳将军“怒发冲冠”,只为伸张民族精神的正气……
不敢多想,更不愿多想,历史让我无奈地沉重。如此伟大的灵魂却寻不到归宿,只缘思想过于精深与突兀,既为他们击节叫好,又为他们不会变通气不过。但细细想来,位置的那么一点偏差便酿成了永久的失落,文人就应抛开世俗潜心研道,武将便应砥砺心志戎马疆场,政治并非属于他们,他们的天地是青崖白山。
寻找到位置又如何体现价值,又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总是怀疑现实并非如我所愿,但恰恰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价值。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巴尔扎克在枯燥难耐的鹅毛笔下拥有了对人间百态的顿悟,毛泽东在贫瘠恶劣的黄土高坡上享受着运筹帷幄的自信……
而这并非强迫和机械地应付,却是选择这份挑战的那一刻创造的本能,人从此拥有了恬静的从容、平和稳重的心绪、芥蒂全无的洒脱,而一切的一切都出于人性的召唤。
承认这个社会的多元,便是给予自己更多的机会,位置又可以多层次地尝试,而这份尝试又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拥有了思考便能在生命航道上随心所欲,寻求心灵的解放和思想的独立性,你便寻找到了那份思忖再三的位置,你便拥有了立定社会的价值体现。 风帆应当启航,灯塔正在前方。
例二、如梅在雪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你见过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吗?群芳鲜妍中,只有她,没有春日暖薰的空气,没有群蜂热闹的顾盼,在素雪晶莹中,在风刀霜剑里,傲然而孤独地开放着。无法为春天增色,似乎是作为花儿不该有的寂寞。错过了漫天的芳华,难道这冷寂的位置,表明她难以拥有花的价值了吗?
梅花只是无声地兀自站立在那里,用千百年来诗人异彩纷呈的吟诵,作出了回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那种在凌厉寒风中兀然怒放的火红与馨香,给了多少凄凉的心灵以慰藉,给了多少彷徨的灵魂以振奋的动
力与勇气。“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没有阳光温暖的照耀和细雨绵密的润泽,又有什么关系?这千里一色的银装素裹,是最能赋予我美丽的背景,这朔风清寒,给了我举世无双的价值。 大千世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属于自己的价值,是件幸福的事,但并不容易。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者比比皆是,有时别人眼中显要的位置,倒教人走向心灵的迷失。曾在报上读到一则故事:
一个颇有文才的女性,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看上去颇为幸福的家庭。然而日子久了,曾写出畅销小说和优美散文的笔,在空虚循环的日子里滞涩,她惊恐地发现丰满的精神家园正走向荒芜。
于是国企的工作不要了,与她相敬如宾但在时间里耗尽了激情的丈夫也离她而去,她义无反顾地走了,寻找新的位置,一心要激活生命里潜在的价值。客居异乡的日子是凄苦的,在我怅然地放下报纸的时候,也许她依然处在漂泊不定中,也许她原来的位置正躲在暗处笑话她。
而我,纵然没有她决然相弃的勇气,也要为她做出的选择击节赞赏。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从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纵然路途险远,脚步也不该有半点迟疑。 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我们看到了徐本禹泪流满面,看到了袁隆平永远质朴的气质。我不禁想到,他们身上究竟什么地方打动了我们?被保送读研究生的徐本禹埋头乡村小学,或许有人会质疑他的价值是否真的符合其位,他用全国人民对农村教育的空前关注做出了回答。而袁隆平登上世界农业科技之巅后,依旧躬耕陇野的身影,给我们的启示又何止万千。
选择属于你的位置,在快乐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
例三、云儿和小河
天上的云儿愿为一条小河; 地上的小河愿为一朵云儿。
微风徐徐,云儿静静地遥望着美丽的大地,沐浴着太阳温暖的教诲,感受那千百年的沧海桑田;点点星火,又听着月亮古老而神奇的故事醉入梦乡。可是,慢慢长大了的云儿有了自己的烦恼。
我厌倦了这安逸的生活,比起那刺激、冒险的精彩生命,它是多么地平淡无味。云儿哀叹。
小河每天奔腾不息向海流。遇到峭岩险阻,它别无退路,纵使粉身碎骨也得迎面而上;带着还未忘却的疼痛,它淌过细细平沙,多想欣赏这夹岸桃花,在花香鸟语中甜甜地憩息,而身后那股莫名的神力仍催逼着它前进,前进。渐渐地,小河累了。
为什么酣眠于我竟是如此地奢侈?为什么我不能将这壮丽的山河尽收眼底?为什么我不能享受那温馨而和谐的生活?小河抱怨。 “小河呀,我真向往你闯荡的经历!”云儿对小河喊道。 “云儿呀,我才羡慕你舒适的生活呢!”小河回答。 “那咱们换个位置吧!”这一句,异口同声。
云儿化作蓬蓬雨点,汇聚成小河;小河随着蒙蒙的水气,凝成了云朵。 成了小河的云儿奋力向前奔流,却发现习惯了冷静观察与思考的自己,不太适应这一路颠簸;成了云朵的小河饱餐秀色,却按捺不住心中那股搏击巨岩的渴望。它们发现,原来,对方的位置并不合适自己。 “咱们还是换回来吧!”又一次异口同声。
云儿又成了云儿,它沉思着它所关注的一切;小河又做回小河,它享受着它所遭遇的全部。
这是我的位置。也曾经历电闪雷鸣,也曾直面飓风骤起,我不都经受住了那关于意志的考验?能拢起巨大的云幕,给众生以荫蔽;也能撒下甘露,浇灌那干涸的土地,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
迎着清风,云儿微笑起来。 我的位置在这儿。永不停息的奔流是我所追求的生命体验。或许前方的视野不那么开阔,但川流不息,脚步也曾经过青山,踏过绿谷,灌溉过夹岸的桃花,在身后留下一片片郁郁葱葱……
伴着嘹亮的歌声,小河继续前行。 云儿为自己是一朵云儿而骄傲; 小河为自己是一条小河而自豪。
正如云儿和小河,人生本就有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必怨天尤人,不应自视渺小,在各自的位置上奋发努力,价值也就孕育其中。当然,明确了位置的价值,也不该就此拘泥自封,而应坚持不懈地拼搏进取,直到梦想的巅峰。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一、语文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要求:
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 基础等级D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 发展等级D ①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 ②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二、所占分数:
阅读部分现代散文阅读鉴赏约在18分左右;写作占50或70分。
【典型例题分析】 一、例析
高考满分卷: 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蓝色蛹·金色蝴蝶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着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欣赏]
1. 作者清晰的逻辑思维与丰富的形象思维高度结合,形成巧妙的四小节形式,制造出了浓重的情感氛围。
2. 作者能够熟练而自然地释放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运用所学的技法。 3. 作者积极尝试语言的创新。
二、方法指导
1. 善于设计细节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心理描写 场面描写 写出氛围
2. 善于制造波澜
【综合测试】
(一)语言基础知识
1.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鱼鳔 漂白 剽窃 膘肥体壮 ....
B. 蚊蚋 木讷 笑纳 方枘圆凿 ....C. 迄今 收讫 契约 亟来问讯 ....D. 征募 蓦然 临摹 干将莫邪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慰籍 妨碍 讫今 蚊蚋 B. 缥渺 鱼鳍 混沌 水蛭 C. 蟾蜍 歌鸲 婉转 蚯蚓 D. 蟋蟀 骷髅 洞萧 惕除
3. 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企图_________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②那些歌也许是有关航行,或有关浮游节肢动物的来源,或有关领地界限的简单而实打实的叙述和_________。
③在它听来,第十四号四重奏也许是发布某种讯息,意思是宣布“贝多芬在此”,而经过时间的流逝,_________于人类思想的洋流之后,过了一百年,又有一个长长的信号回应它……
A. 给予 申明 湮没 B. 赋予 声明 湮没 C. 给予 声明 埋没 D. 赋予 申明 埋没
4.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A 十年目不窥园,他完成了深厚的学问积累,为从事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教师安居楼落成的消息一公布,广大教师弹冠相庆,称赞市政府为教师办了件大实事。 ....
C 得了几次奖,受了几次表彰,他就自大起来,对同行侧目而视,也颇有些不把恩师放....在眼中了。
D 在学习上要善于创新,不能总是囿于陈说,而应深入研究,师心自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5. 指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的程度。这里一是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成才;二是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坚持学习一辈子。
B. 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得怎样。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下去。
C. 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这里一是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成才;二是要有毅力和决心,能坚持学习一辈子。
D. 一个人要能成才,要看以后学习得怎样。这里一是要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成才;二是要有毅力和决心,能坚持学习一辈子。
(二)阅读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比我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 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 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 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 “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4.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综合测试答案
(一)1. C 2. C 3. B 4. A 5. B (二)
1. A、C
2.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 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4. (要点)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