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丁有宽

来源:华佗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丁有宽

作者:罗峰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3年第12期

走上狭小的楼梯,抬头便见挂在丁有宽居所墙头上“爱心是根,育人是本”的条幅,笔法拙朴,笔意温和。未见其人,先见其字,字如其人,笔墨挥洒间折射出丁有宽的教育教学思想。 这位除了被“劳改”那段特殊的岁月,就一直在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的老人,历经沧桑,现已84岁高龄,他曾创下中国教坛数个“第一”:第一位被命名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小学教师;第一位荣获香港柏宁顿(中国)首届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的小学教师;第一位以个人名义编写语文教材获国家审定通过,并列为与世界各国交流教材的小学老师。他曾被邓小平同志赞誉为“打不死的小学教师”,被誉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奇葩”。 当深入了解丁有宽大苦大乐的人生经历后,为他长期坚持在农村进行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的那股冲劲而感动,为他早期在坎坷曲折的教育生涯中度过艰难岁月的那种韧性而感慨,为他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倾注一生心血的那份执着而感叹。 教育的光明使者:爱心是根,生态里育人

树木花草不能很好地、茂盛地生长,我们不能说是树木花草本身的问题,除了客观条件,我们更要从自身找原因,是否考虑过每一棵树木花草的特质,种的方式是否正确,需要的阳光与养分是否合适。学校俨然就是一个生态园,在丁有宽眼中,没有所谓的差生,只要找对方法,对症下药,再野的孩子也会发光发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他教育思想中最本质的意识形态,为他后面的“科研是本”、读写结合法的创立提供了无穷的力量支撑。

为了破除人们认为农村孩子既蛮又笨、难以教好的传统观念,丁有宽长期坚持探索转化差生的规律,寻找让农村孩子聪明起来的多元途径。四十多年坚守讲台,他先后在26个班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把22个后进班转变为先进班,把近三百名后进生转变为优等生或者三好学生。现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已成长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文学家、音乐家、企业家、先进教师、医生、演员,为祖国建设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他与差生的故事在他的专著《我与顽童》中有详细的叙述,细细品读,让人很受启发。在实践中,丁有宽摸索出了一套转化差生的办法:调动差生的主观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正确反复处理。 差生之所以差,是以为他们有共性,即成绩差、不爱学习以及学习困难等。善于在共性之中寻找个性,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积极因素,调动个性情绪,丁有宽称之为转化差生的“起步点”。

在《我与顽童》一书中,丁有宽转化小黄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启发了很多年轻教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从小寄住在亲戚家,父母疏于管教,小黄变成了一个爱撒谎、盗窃成性的小流氓。父母为了挽救他,将他转到六联小学。刚到新学校,小黄就骗了同学几十元,并且在偷了从北京赶回来教育挽救他的哥哥的钱包后,逃得无影无踪。

在这种情况下,丁有宽主动提出让他来教育小黄。接下来便是用十多天寻访失踪的小黄。 有人说看见小黄经常出没在韩江上,扒抢过往货船上的东西,丁有宽看到了小黄擅长游泳的一面;有人说小黄扒窃的手段多种多样,丁有宽看到了小黄比较机灵的一面;有人说小黄将盗窃的物品钱财随意送给乞丐,丁有宽看到了小黄善良的一面;有人说小黄曾在读了哥哥、姐姐来信后表示想洗手不干了,丁有宽看到了小黄悔改的一面……就这样,这个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孩子身上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被丁有宽一一“挖掘”出来。

最后,丁有宽在离校四十多公里的油头车站找到了离家出走二十多天的小黄,把他劝回了学校。

谁知,刚一开学,就有同学来找丁有宽,说:小黄带着几个同学在麦田里“冲冲杀杀”,糟蹋了不少麦苗。这时丁有宽没有简单地批评他,而是因势利导地请组织能力强、游泳技术高的小黄组织了一次“抢渡大渡河”的军体活动。 这次活动后,小黄变得爱往丁老师那跑了。

一次,丁有宽与小黄谈心时,小黄的眼睛不停地瞄挂在墙上的二胡。他就顺势问小黄:“你喜欢拉二胡吗?”话音未落,小黄已经跳上桌子,伸手取下了二胡,结果,踩碎了桌上的玻璃板,还撞碎了桌上的茶杯。

“快坐下,看看脚划破没有。”丁有宽立即安慰害怕的小黄,又给他拉《我们是新中国的小主人》《义勇军进行曲》等曲子,小黄听得入了神……

经过多次这样的交流,丁有宽对他的思想动态了解得八九不离十,在一次“颂英雄、学英雄故事演讲会”中让小黄主讲聂耳的故事。入情入境的演讲,博得同学们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渐渐地,小黄开始变了。六年级上学期,小黄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前,小黄获得了“优秀班长”、“优秀中队长”称号。后来,小黄如愿考进华南歌舞团,最后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电影工作者。

丁有宽认为只有发现和调动差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认识、尊重和利用儿童好动、好新、好奇、好仿、好问、好胜的特点,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他们的心灵才会得以纯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差生的转化不可能一次完成,一蹴而就,往往会出现反复,甚至多次反复。在出现反复时,丁有宽说:作为老师,绝不能因此就认为“朽木不可雕”,放弃转化工作,而应当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是笔直的,有反复、有曲折才符合自然规律,转化差生是一项复杂工程,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才能达到完全转化的效果。 教育理论的创立者:科研为本,读写间治学

对丁有宽来说,科研简直成了一种“以血为墨”的生命需求。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历经磨难,致力于教育科研实践。半个多世纪以来,丁有宽在农村小学这块园地辛勤耕耘,不断探索教育科学的规律,走“科研兴教”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是为社会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还是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教?是把孩子看活教活,还是把孩子看死教死?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丁有宽阅读大量的书籍,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钻研苏联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有关启发式教学理论,深入学习叶圣陶和吕叔湘等老前辈语文教育思想的论述,学习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先进思想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树一宗,学百家,求创新”的教改指导思想,坚持实践性与科学性。还经常抽空到潮州市原韩山师范学校听《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从“文道统一,教育育人”到“读写结合”的语文教改,丁有宽前前后后共进行了七轮试验,时间长达28年,先后经过初试、再试、验证、探究4个阶段才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这期间仅个案调查一项,他就做了1万多宗,掌握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期间写了大量的文章在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或转载,如《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如何让农村后进生也喜读爱写》《怎样引导学生寻美作文》《培养学生写记叙文能力》,等等。

丁有宽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总结出“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读写结合的四条基本经验。

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

为了使学生学语文不陷入知识的“迷宫”,丁有宽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好记叙文上。他从小学语文课本的记叙文中归纳出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分别从句子、句群、构段、文章开头、文章结尾、谋篇、记事、写景状物、写人九个方面总结出“50个基本功”,并将这“50个基本功”作为帮助学生研究范文,了解作者如何叙事、状物、写人,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

有序——乱中求序,分步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丁有宽对小学一至五年级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作了全面规划,提出了“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的课题,即根据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和具体要求,以归纳出来的记叙文“50个基本功”为线索和读与写的联系点,坚持围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一中心,沿着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突出重点,多读多写这一基本途径设计了“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的五个步骤。

为了确保训练做到计划化、规格化和序列化,丁有宽根据每学年训练的要求和重点项目,初步设计了读写结合800个训练题目(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每个训练题目都明确提出训练的目的、要求、内容(范文、范段、范句)、时间和方法。训练在整体设计中进行,注意瞻前顾后,确保训练的目的性、全面性和连贯性。 有点——华中求实,突出重点

怎样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呢?在具体教法上,丁有宽通过三种教法来突出重点,精讲多练:

第一种教法:一文突出一个重点。对课文重点部分要求当堂做到五会:会理解、会品评、会复述、会背诵、会运用。

第二种教法:对一些典范课文,采取一文多次教,多次练,每教一次,重点就转换一次,力求领会和掌握文章的特色。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丁有宽教了三次:第一次教,重点理解人物形象;第二次重点学习课文选材详略得当,对学生进行编写段落层次提纲的训练;第三次重点学习文章的开头、结尾,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不同开头、结尾的训练。

第三种教法: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一篇带几篇的组文教学法。 如教学景物综合描写这组文,丁有宽只花了5个课时就教完了《春》《海上日出》《火烧云》《鸟的天堂》《林海》等6篇课文。 有法——死中求活,交给规律

丁有宽坚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反“文无定法”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小学生读写必须“从有法到无法”的主张,并总结了小学生七种读写学习法:

识字法。通过一首“识字歌”来教学生识字:拼音拼音,读准字音;笔画结构,认清字形;连成词儿,想想字义;字的音、形、义全记清。

写字法。通过一首“写字歌”来教学生写字: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审题法。通过一首“审题歌”来教学生审题:题是文眼睛,审题是关键;认真细思考,要领要记清,写人或记事,状物或抒情;个人或集体,辨别是第几人称;时、地看清楚,题眼看得明。

分段法。通过一首“分段歌”来教学生分段:学文边学边思,理清文路下工夫;切头去尾得中间,认真分析中间层;围绕中心来划分,段意前后要连贯;小标题意明言简练,文章结构眉目清。

阅读法。第一,通过四想:想一想文章是记事为主的,还是以写人为主的;是状物为主的,还是以抒情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究竟是第几人称;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想一想文章怎样布局谋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想一想哪一段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第二,通过三议:议一议题目怎样解;议一议段落大意并加小标题;议一议课文重点词句。第三,通过二记:记一记心得,记一记疑难。第四,通过一问:遇到疑难问题先向自己发问,然后向字典、同学、老师发问。

作文法。第一,通过四想: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想一想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想一想文章的题目;想一想文章的布局谋篇。第二,通过三拟:拟好题目;拟好提纲;拟好主次。第三,通过二写:先写好稿子,后誊写作文。第四,通过一多:多修改。

读写结合学习法。第一,通过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第二,通过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第三,通过从读学怎样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第四,通过从读学区别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第五,通过从读学捕捉文章重点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第六,通过从读学品评课文,作文结合练自改作文;第七,通过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结合练观察方法。 教育追求的观照者:信念坚定,夹缝中求道

丁有宽早期的教育生涯充满了风风雨雨,曲折坎坷。过去的岁月中,他曾先后六次被投入监狱,前三次蹲的是国民党的牢房,后三次是在建国之后,但他并没有给击垮,这些经历更坚定了他推进农村教改事业的信念。

1957年深秋的一天,正在致力于推进农村教学改革的丁有宽因为说了几句真心话,被打成“右派”。一夜之间,他被剥夺了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权利。

被宣布为“右派”的第二天,丁有宽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匆匆吃过早饭就夹起课本要到教室去,妻子林季芳默默地挡在了门口。那一刻,他才猛然意识到:教室已经不再是他这样的“右派”可以去的地方了。从不轻易掉泪的丁有宽委屈得泪如泉涌。

被戴上“右派”帽子的丁有宽从课堂被赶到了采石场。每天,他都要挑十余次两百斤重的石头。身体本来就孱弱的丁有宽被累得多次吐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阴雨绵绵的中午,刚从工地下来的丁有宽正准备吃饭。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劳改农场的大喇叭里传出来:他的妻子林季芳用颤抖嗓音高唱了一首革命歌曲后,念起了一篇批判他的发言稿……“难道连季芳也不相信我了?”刹那间,丁有宽万念俱灰。

正在这时,同囚室的一位教师匆匆走到他身边,趁别人不注意时,将几个熟番薯塞到他手里。一个番薯中夹着一张小纸条,他打开一看,上面是妻子林季芳娟秀熟悉的字体:“骂就是爱,歌声就是战斗。”因受牵连而身不由己的妻子机智地向丁有宽表达了她的爱和支持。 妻子的爱和支持给了丁有宽无穷的力量和信心。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丁有宽都借着微弱的灯光,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撰写出了《班集体形成三个阶段》一文,整理出七十多个教育故事,汇集成了一本小册子《教育顽童拾叶》。

为了使自己在劳改前实践了六年的教改实验不致中断,他建议原本教数学的妻子改教语文,继续他的教学改革。

一次,妻子带着孩子到农场探望他,顾不上说几句贴心的话,丁有宽就忙着给妻子修改教学方案,并把悄悄写出的书稿交给她,鼓励她按书中的想法搞教改实验。

执著的信念支撑着丁有宽在艰难的“反右”动荡中挺了过来。但是,丁有宽没想到,更大的磨难再次降临。“叛徒”、“特务”、“未改造好的右派分子”、“修正主义教育黑干将”、“童心母爱资产阶级黑榜样”……“文革”的急风暴雨,再次将他打入苦难的深渊。 1974年,丁有宽“劳改”完被释放,回到了课堂。

正当重回课堂的丁有宽准备在教改之路上撒开手大干时,不幸再次降临:他的爱妻林季芳由于多年重压身体不堪重负,突然染病去世。

哭得眼泪都干了的丁有宽料理完妻子的后事后,为了使教改事业能继续下去,他强忍悲痛,硬着心肠,将儿子安排到很远的农场去谋生,又把两个年幼的女儿托给当地群众抚养。当时,有些好心的同事暗暗劝他:“丁老师,不要搞实验了,免得再担风险!”他却坚定地说:“为了教育好下一代,任何风险我也敢冒!”

在那十多年的艰难岁月中,丁有宽为了教改事业,走过了坎坷、曲折的路,尝尽了人间苦难,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但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探索和提炼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等教育思想,完成了“读写结合”的初试阶段和过渡阶段的实验,先后转变20多个乱班为先进班,转化了几百名后进生为优秀生,总结出“练好记叙文的17个基本功”和“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经验,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教学札记。

苦难从来都是不可预知的,它既能让人心灰意冷、急流勇退,也能令人在逆境中磨练意志,使双脚更有力量地前行。丁有宽正是靠这一股韧劲,从窄缝出发,走出了农村,走向了全国,树起了农村教改的一面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语:当再次跟丁有宽握手道别时,面前这个中国教坛的传奇,这个将近85岁的老人的手好像传递出一种柔和而温暖的气流,让人觉得很宽心,也许,在人民的心目中,任凭风雨洗礼,抑或峥嵘岁月,丁有宽不像一个耄耋老人,而更像是一个智者。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丁有宽是对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一个思想符号,一个长期扎根在农村教育土地上的生命图腾,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永不止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