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期末专题复习(七)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来源:华佗小知识


期末专题复习(七)[见学生用书P64]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 阅读下面这篇说明文,完成问题。

给地球降温的怪招

①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它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威胁着地球的未来。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其中一些可认为是怪招。

②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大规模爆发,共造成2 000万吨二氧化硫进入地球的平流层,之后这些化学物质在平流层形成了一层硫酸层,导致随后几年时间里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5摄氏度。

③基于这个事实,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模拟一场火山爆发。但是考虑到硫酸会降解臭氧层,降落地表之后有可能会引发干旱,并且其本身就对人体有害,因而他们选择了使用二氧化钛。二氧化钛目前广泛用于生产防晒霜,无毒性,对人体无害,能够有效反射太阳光,并且其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

④科学家计划将一个巨大的软管绑在有英国温布利体育场那样大的氦气球上,然后气球会飘到平流层,在它向空中上升的同时,巨大的拉力可以从软管中抽出数吨的二氧化钛粒子,气球将这些粒子带到平流层后进行释放,一旦二氧化钛均匀分布在地球平流层之后,就能够有效反射太阳光,从而达到为地球降温的目的。这么做能够有效抵消因全球变暖而导致的各种不利气候因素。 ⑤该项目负责人彼得·戴维森介绍说,要想实现将二氧化钛安全送入地球平流层,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大规模实施这项工程之前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评估,以便确保安全。 ⑥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是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地区,这是因为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会给气温火上浇油。

⑦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西斯·奥尼逊对城市地区能否抵御全球变暖表示担忧。他认为城市的柏油路、沥青屋顶以及其他多种深色表面,都对城市散热极为不利。“白色物体会减少吸热,刷白屋顶意味着房间温度更低。”

⑧自2005年以来,加州就要求所有商业建筑的屋顶平台刷成白色;后来,所有民房和斜屋顶也被要求刷成冷色调。经过推算:改变世界100座最大城市屋顶的颜色,将相当于减少4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数字与全球二氧化碳未来10年预计增加的排放总量大致相当。

⑨无独有偶,希腊科学家也在打屋顶和道路的主意。希腊雅典大学物理学家马特·桑塔瑞斯认为,要扭转越来越热的势头,就要从源头上让城市少吸收一些热量。他和他的团队在传统建筑材料

中加入能反射红外波段热能的无机矿物颗粒。2010年,4 500平方米这种材料的路板被铺设在雅典Flisvos公园。之后夏天的测量数据表明,改良后的路面比普通路面要凉快约12摄氏度。

⑩全世界最冷的首都搞起有关降温的地质工程试验?这听起来可不大靠谱。不过,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尽管有着接近冰点的全年平均温度,却也有着遭受高温和致命空气污染双重折磨的严酷夏天。于是,政府决定尝试一个新奇的怪招——夏季时用巨大冰块给首都乌兰巴托降温,对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

⑪这个怪招的根本宗旨是将冬天的温度“储存”在一个巨大的冰块中,等到夏季冰块融化时,不仅可以为城市降温,还能提供水源。

⑫蒙古科学家利用人工制造积冰的方法打造这个巨大的冰块。在北方的寒冷气候中,河流和泉水白天从冰层的裂缝渗透出来,到了晚上就会结成冰,日复一日,冰层会不断加厚。在普通湖面上,冰层达到一米就会将水与外部隔绝,但只要有压力使水渗透出来,冰层就会不断变厚。 ⑬因此冬季来临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在蒙古图拉河的冰面上钻孔,让更多河水涌出冰面结冰。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能制造出厚到几个月才能融化的“超厚冰层”。这个大冰块可以为当地河流提供补给,滋养植物的生长,同时冷却吹向城市的热风。 1.阅读全文,说说给地球降温的怪招有哪些。

【答案】①抹“防晒霜”为地球降温;②让建筑物反光降低热岛效应;③用人工制造积冰的方法打造纯天然“空调”。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有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有可能”表示推测,只是说明硫酸降落地表之后造成干旱的可能性很大,也有可能不会引起干旱,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3.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让建筑物反光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4.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了解的科学知识,写出两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

【答案】示例:①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植树造林,调节气候。(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问题。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①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

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实

践,一种内在生命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

③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

④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⑤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它们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们不思考,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们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们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比黄金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⑦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⑧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

⑨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芳香盈口,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⑩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把阅读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⑪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⑫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维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有改动)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6.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比喻论证。将书籍比喻成“由心灵唱出的歌”,写出了书籍在安慰骚动不安的灵魂,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证明了“阅读是一种能让全世界共同信守的信仰”的观点,从而把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7.为什么说“是真名士自风流”?

【答案】“真名士”大多饱读诗书,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浸润到他们的心底里,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所以“自风流”。

12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8.第○

【答案】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深化中心论点,号召人们多读书,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共同信仰。

三、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西周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

我们可以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排列,分为四组。这四组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共六个节气,请看下列表格:

季节名称 春季 节 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夏季 秋季 冬季 现在我们把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再分为前后两半,立刻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季节的前半段都是以“立”字引领,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个季节的后半段,又都是以这个季节的名称引领,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是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也就是春天从“立春”开始了,夏天从“立夏”开始了。每个季节后半段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个季节“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有人会很容易理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这个季节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北回归线)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南回归线),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可以把上述这四个季节的八个节气准确地称之为①____________,因为它们是界定一年中各个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分水岭。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厨房烙饼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不管饼铛有多热,饼放到里面都不会马上成熟,烙饼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自然界也是如此,当太阳直射地球时,还并不是我们感觉最热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又与地面的接受过程有很大关系。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大暑出现在夏末的原因了。

上面我们说的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那么其他的节气呢?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两个字便可以知道【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谷雨”两个字也可以

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处”含有隐退的意思,这是暑热②______________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来显示当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9.阅读【材料一】,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理由。

理由一:__形成时令、气候、物候变化的知识体系__。

理由二:__几千年来一直指导农事活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__。 理由三:__对研究古代气候、物候有重要意义____。

【解析】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其意义和作用非凡,从【材料一】中找出“二十四节气”重大作用的句子即可归纳出答案。【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中写道,“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据此作答即可。

10.在【材料二】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四季轮回 强弩之末 B.四季轮回 寿终正寝 C.四始四中 强弩之末 D.四始四中 寿终正寝

【解析】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代表四个季节的开始,后四个节气代表着季节没完,刚到中点,所以①处应填“四始四中”;“处”含有隐退的意思,代表暑热将退去,②处应填“强弩之末”,故选C。

11.【材料二】中关于“夏至”与“冬至”的说明,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答案】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解析】在【材料二】中,认为“夏至”与“冬至”代表着两个季节已过半,了解这些对于安排农

时有很大的意义,与【材料一】中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相照应。 1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的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在【材料二】中甲处补全句子。

①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节选自《历书》)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答案】这是天气晴朗温暖阳光明媚的季节(意对即可)

【解析】题干中所给的材料中写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见清明时,已是天气晴朗温暖阳光明媚的季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