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

来源:华佗小知识


《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作业

1. 试述民俗事象的特征是什么?

1.民族性和地域性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多元”,是指各民族因地域、经济、政治、语言、历史积累、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地域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生态环境的不同,经济生产的各异,必然导致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产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正是这种民俗的地域性差异。民俗文化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往往会形成大小不同“民俗文化圈”。

2.集体性和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由集体创造、享用,并由集体保存、传承的特征。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即使个别民俗是由某个人所倡导,也必须是以群体接受和遵从为前提,否则是不能形成民俗的。而且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群体还将对其加以新的创造,融人适应时代特点的新的智慧。民俗又是民众迫于生活需要创造出来的,这便决定了它必然为集体所享用,至少是被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所享用。与此同时,民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更是社会的、集体性行为,因此各种历时久远的民俗文化现象才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民俗的模式性是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民俗文化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模式的。换言之,民俗一旦形成,便会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为群体成员共同遵守,成为约束行为的标准和尺度。民俗的模式性一方面表现在时间的运转周期上,即依四时节令的变更有节奏地安排生产、生活,调整衣食住行;另-方面则表现在民俗活动的具体程序上,如婚礼和葬礼虽有地区差异,但其基本程序却是相对固定的。

3.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传播和时间上的传承。任何一项民俗活动一经产生,必然要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扩散,并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中反复再现,不断复制,否则就不能称作民俗。因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民俗传承性的主要表现。不论各地有多少差异,其核心内容和形式却始终被沿袭下来了。当然,恶习陋俗也往往因

其因袭保守的习惯势力而传之后世,如算命、看相、赌博、婚丧中的迷信活动等,在民俗文化现象的品目中也是异常醒目的。 民俗的变异性是与传承性相对而言的特征。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对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变迁,时代条件、地方生活和民族传统的差异,流传中的民俗必然或迟或早,或局部或整体地发生变异,这是民俗发展的内在规律。究其变异方式不外三种类型:其一是累积沉淀,即民俗事象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增多。其二是化旧立新,即剔除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俗,使原有的民俗或整体或局部地发生变异。其三是完全消亡,即一些旧时代的民俗由于不符合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被新的文化体系所淘汰。民俗的变异性是民俗充满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也是移风易俗最可运用的特征。

4.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文化是一种适应性文化,它表现为适应民众集体心理和生存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稳定性和约定俗成,使它具有不成文法的强制或约束力量,起到对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制约性作用。这就是民俗文化的规范性。规范化的民俗构成民众行为的准则。民俗规范永远是民众心理和价值观念整合的结果。如:图腾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不小心触犯和伤害了图腾物,要举行一系列赎罪仪式;男子长到一定年龄,只有通过成年考验仪礼,才能被接纳为氏族的正式成员。服务性指民俗文化在规范民众的同时又具有服务民众需要的实用功能。民俗文化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创造,这种创造是服务于民众的社会需要、生产生活实践以及民众心理的协调等方面的。如尊老爱幼习俗是一种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礼节。又如待客习俗,也体现着长幼尊卑关系。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主要服务于农事活动。再如参杂了迷信成分的民间求神拜佛习俗,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信仰。

2.如何理解民俗文化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介?

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构建中,民俗是率先沟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意识的桥梁。

经济基础不可能直接滋生出各种独立的思想体系,在它基础上首先产生的文化意识形态,

最初只能是民俗原生态的意识团。各种思想体系的出观,必定要先经过民俗混沌文化意识的筛选和提炼。民俗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的中介物。

将民俗放在社会的一般结构里,我们所见的民俗是在社会经济基础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制度下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心愿沉淀反射出的,呈生活方式状的文化意识。它在人类的文化意识框架里,处在最下层;在经济基础框架里,又居于最高的阶梯。民俗上沿,与人类文化意识相联,其下沿,又与经济基础相锲。民俗之所以是文化意识和生活样式的双重复合,从这里,可以得到:它刚从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不可避免地还带有经济基础的内涵——生活样式的痕迹。

民俗在社会结构里的中介地位,使它义不容辞,得天独厚地充任了横跨物质与精神,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文化意识的天然的二传手。

民俗的的确确不仅仅是古代社会、农村乡间独有的遗留物,它是人类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要出现的伴生物。

3.试结合当代民俗文化热,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

传统文化热,有许多原因。比如,我们的国力增强了,大家开始回溯历史,找找自己的祖先,现在很热的家谱现象就是这一类原因;再如,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一种资源,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资源;还有,我们发现周围的国家开始争夺我们的文化资源了。

传统文化热的背后最可怕的就是:我们没有去想过,我们今天有多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否只要发挥大跃进的精神,大干苦干几年就能恢复的?现在很多人就是这种心态。 事实上,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多少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断掉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0岁的孩子和60岁的老人是差不多的,60岁以上的另说。这样我们怎么去建立文化软实力?而如果文化软实力建设不起来,我们没法清楚心魔,建立坚强、有韧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经济

发展越快、经济成果越大,危机就越大。这一点,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很多人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必要的是“居安思危”,不仅要看到机遇,还要看到危机。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临界点,如果在这个临界点上,借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花几代人的努力,构建起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说传统文化的复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否则,我们的经济成果会诱发更大的问题。

当然,还要明确两点:1.传统文化中一定也有糟粕,是应该批判、抛弃的,如裹小脚。过去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全部是坏的,现在又认为全部是好的,这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2.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虚心向西方学习。有人说,美国算什么,历史才二、三百年,这也是不对的。虚心向西方学习对于我们民族命运是很重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