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2019年精选文档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

一、 绪论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 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 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 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

自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 由于文人的参与 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高潮, 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 筑与装饰。

楹联与园林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在于形式 上。他的存在有如题跋之于国画,原本不属于画面的一部分,但 积久成习,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了。缺少题跋的国画,感觉 上少了历练;缺少对联的园林,则令人感觉生涩空乏。因此对联 在形式上的作用在于它的装饰性,装饰环境是对联自身的特征, 也是古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 对联本身包含着一种对称之美, 从 对联的语言、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对称既是艺术 美的规律之一,同时也应和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 但它首先是通过装饰这一过 程达到目的。

二、 匾额楹联的由来

苏州古典园林以独特的造园风格闻名于世。 姑苏城内名园如 绘,其以数亩之地有限的空间 ,描绘出亭、台、楼、阁 , 纤巧精美 的佳构。一潭

清池 , 复廊萦回 , 花木扶疏。“微风一以摇 , 青天散 渌渌”, 妩媚瑰丽的诗情画意佳景川。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分别 建造于宋 , 元、明、清。造园设计者都以诗文兴情而筑园。园内 景观不无散发着阵阵书卷墨香。 历代文人骚客为苏州名园留下了 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题咏诗篇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俯首可拾 , 随处 可见。或以摩崖石刻 ,抑或镌之碑帖 , 犹以匾额楹联典雅优美含义 深邃 ,成为园林建筑装修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装饰品。

匾额楹联起源于何时 , 现已很难查考。 相传五代时每年春节 , 人们用一对桃木刻画两位神仙插在门户两侧 , 用来避邪降福析 求平安 , 谓之桃符。后在桃符上的画加题或改题文字 , 表达人们 的企求和意愿 , 成为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联句 , 经过历代衍变 升华逐渐形成了楹联。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 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 符。”诗中着意喧染了古代人民欢庆春节的热闹景象和喜换桃符 的真实写照。一般认为楹联形成于南北宋时期 , 明清时代达到了 高潮。以后一直沿袭至今 , 现在每逢春节每家每户都有书写张贴 春联的风俗习惯。

三、匾额楹联和园林意境的关系 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意境美的营造, 通过精彩的园林生态景观吸引游人, 使其在园林中驻足观赏, 并 借助景物中的题咏,使游人感悟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感情、 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 其一是预先设置一 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等造园要素的合理配植表达意境; 第二是先建造景园, 之后根据现成景物特征赋予文字而点题。 而 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都离不开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 匾额与楹联。 我们常见

的匾额与楹联是用木材制作悬挂于建筑之 上。如扬州的个园,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竹 叶的形状似“个”字,故曰“个园”。个园入口处植竹,既表达 了园主的清高脱俗, 又产生了强烈的美感 , 从而提高了园林艺术 的感染力。 在这里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的表达, 使游园者对意 境美产生无限联想, 达到了“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的效果。

植物景观通过匾额楹联的点景之功, 往往能虚实相生而又情 意无穷地创造了当地之景所没有的景外之景, 又能写出景观表象 所不能显示的有关事件或情感。 它们或升华植物景观之美, 或抒 发园主心中之情 , 或表达平安吉祥之愿, 既生动的表达出植物景 观所含蕴的文化意境, 又借这种形式使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更加 丰富,两者相互补充,将园林意境推向了高峰。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 自然景观的升华 园林植物造景取裁于自然,除具有诸如色、香、姿、声、光 等独立的景观表象, 给人视觉上美的感受, 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自 然环境外,更多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构成种种有意味的景观。 楹联匾额与现实风景相结合,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带给人 不一样的感受。

拙政园“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 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芭蕉、荷叶均是绿叶肥 硕,雨落之时,滴答有声,又听雨人的情绪不同,便能感受到不 同的情趣,别有韵味。杨万里《秋雨叹》诗中有句 : “蕉叶半黄 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雨景可赏可听,故题此小屋为“听 雨轩”。

2. 匾额与楹联能体现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 造园者的思想情绪、 世界观和生活 经历等就可以直接通过园林表达传递给游人, 由此产生共鸣, 表 现出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 园林意境的主题突出有两种形式: 一 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 如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拙 政园、留园、个园、网师园、怡园等; 另一种是突出景点的主题, 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亭亭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 年年暮暮朝朝”, 都将设计者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揉和寄托, 增强 园林意境深邃的境界。

3. 人格情操的表白

古代造园之时, 文人和造园家寄情于植物, 以植物作为抒发 宣泄情感的渠道,借物言志,寓情于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源 流就是因大自然的意境而悟出种种人生哲理, 再将其感悟反作用 于植物造景,通过对楹联匾额的撰写, 将其与植物景观形成联系, 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思考, 对政治理想的一种追求, 对自 身气质的一种张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匾额楹联是加深 游人对园林空间和园林意境的理解的有效手段。 扬州“个园”园 内广种修竹,其中有一幅袁枚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个”字即“竹”字的一半, 也说竹叶形状 恰似“个”字, 是园主崇尚竹子的集中表现。 竹子为三教共赏之 物,刚正不阿 , 宁折不屈,高风亮节,又被视为高洁、坚贞而又 虚心待人的谦谦君子。 此联咏竹吟梅, 称颂竹梅不畏严寒的高尚 品格,隐含作者对君子品格的一种崇仰和追求。

四、结论

中国的古典园林, 在造园艺术上讲求师法自然, 重在诗情画 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将自然美融入人工美,营造 天人合一的园林景观。 今天, 我们对于古典园林中匾额与楹联的 探讨,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过程,也有助于我们运用匾额楹联表达超出植物范畴的意境, 突 出景观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