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马丘比丘景点简介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 )位于南纬十三度九分二十三秒(S 13°9'23\"),西经七十二度三十二分三十
四秒(W 72°32'34\")的地方。距库斯科市西北112公里,距秘鲁的首都利马(Lima)西南方直线最近距离一千公里。
旅客大都乘坐飞机到库斯科,住在库斯科,再从Santa Ana 车站转搭乘火车,列车是沿着印加人的“圣
河”—维尔卡若达河或乌鲁班巴河谷(Urubamba)行驶,沿河而下,前往马丘比丘的温泉车站,火车是早上6-7点出发,旅途需要3小时30分钟。火车到达终点站马丘比丘桥(Puente Machu Pichu),约中午十点半。然后乘坐巴士经过8公里的盘山路(25分钟)即可到达最终目的地马丘比丘山顶的国家公园管理处的入口。山下的火车下午五点开回库斯科,最后一般下山的巴士是4点。真正能游览的时间也只不过是三个小时。以短短的三个小时,要认识并体验一座神秘的印加文化遗迹,那实在是走马看花。旅客大都当天往返。如果要在山顶上的惟一的、仅有33个房间的Juristas Machu Picchu五星级旅店住宿,需要提前预订。
被称为空中都市的马丘比丘古城,是建筑在马丘比丘山峰断崖的顶端上的古印加帝国的要塞都市,整个
建筑考古遗迹约5平方公里。是秘鲁最著名的游览胜地,被列为世界十大文明之迷,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文化遗产。马丘比丘四周丛山峻岭环抱。古城两侧为600米悬崖峭壁,三面被下临湍急的乌鲁班巴河(Urubamba)环绕,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2280米。这个地区比库斯科还低1000公尺,属於亚热带气候。一片翠绿繁茂的植物覆盖著马丘比丘的梯形花园。
按照正统的说法,该城的建立估计约在400-600年前(但也有不同意见:1930年,德国波茨坦大学
(University of Potsdam)天文学教授洛夫·穆勒认为其历史在4000-6000年,与埃及的大金字塔同期或更古老得多)。1532年,西班牙人击败印加王朝之后,古城被舍弃。该城由于山高路陡,丛林密盖,一直未被后人发现,也因地处深山逃过了西班牙军队和随之而来的天主教传教土对印加文化展开全面清除的劫难,而维持了四百年的原貌。1911年为美国耶鲁大学南美历史学教授、考古学家海勒·宾加曼(Hiram Bingham)在当地农民的指引下,于荒烟漫草中发现了该遗址,由于遗址所处的山峰叫MACHU PICCHU,海勒姆·宾加曼为该城起的名字也就叫MACHU PICCHU ,该名称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高峰顶上的城堡”。经过数十年的挖掘研究,马丘比丘才得以原貌呈现在世人面前,1940一支考古探险队发现一条印加古道贯穿印加河谷,通往这座城堡,从那时起,才开始开通了通往马丘比丘的道路。
马丘比丘城市的真正的用途至今未有定论,一种说法是军事要塞,以防范林区部落的造反,使得库斯科
的臣民免遭入侵。第二种说法是被挑选侍奉印加王的美女的隐居地,因为海勒·宾加曼考古发现的墓地所埋葬的绝大多数是女性(当地的考古挖掘结果总共发现了一百七十三个人的头骨,其中一百五十个是女人,每具男性遗骸周围呈辐射状埋葬着10具女性遗骸)。第三种说法是印加王的行宫。第四种说法是一座纪念Pachacutec印加王的神庙。第五种说法是我们比较倾向的说法:即古代印加帝国境内散布著数百个堡垒、城市和要塞,马丘比丘仅是这些城堡中的一个。但马丘比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个宗教活动的中心。它是由佩查叩堤,即「地球震撼者」国王建造的。主要住宿的是教士、高级公务员、手工艺匠、仆从与玛玛古那(mamacunas)(即被挑选出来将一生献给太阳神的处女)。在马丘比丘的217个建筑物中大部分用作食物处理、储存的场所和寺庙、地下粮仓。根据专家分析:大约有100间屋子是用于住宿的,按每个大屋子住宿8个人计算。因此当时有800-1200人居住在那里,由他们耕种那些梯田和照料寺庙和祭坛。也有的考古人员认为当时只有约有80人常驻此处但更为众多的人(约几百人),则要在宗教节日才会来此聚会和住宿。因此,应该称马丘比丘为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圣城”。由于,800人还不足建设和维持此城,因此,其他印加部落也需为此城提供各种服务。
据考证约在1552年——即在西班牙人占领库斯科后的20年后马丘比丘被放弃。城内居民的命运至今仍
无法确知。有关马丘比丘衰亡的臆测,有认为它的市民因传染病而无一幸免,有认为他们在帝国诚亡前因政治暴乱分裂而遭到放逐遗忘,等等。印加人从未留下任何相关的文字记录。我们认为比较可能的说法是:在西班牙人攻克库斯科后,印加人处于亡国的境地,马丘比丘城市原来的祭祀、节庆等用途已经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该城市被印加人放弃,而全体居民均转移到100公里处的印加新首都——维尔卡巴姆巴。 马丘比丘古城规模庞大的城建设计将整个古城分为数个区域:行政管理、宗教仪式(神庙)、墓园、监狱、小型住户、军事驻地、居民、农耕等不同的区,还有大面积的空地和广场。除了农业区之外,城市还区分为上城和下城。古城街道狭窄,但排列整齐有序。
——瓦那比丘(Huaynapichu)---马丘比丘的含义为老峰,上下峰顶需要4小时,在对面的叫少峰----瓦那比丘(Huaynapichu),上下要3小时,很陡。在马丘比丘有条陡峭的小径,可通往瓦那比丘山顶。海勒·宾加曼当初就是从一条小路到达瓦那比丘山顶,再到马丘比丘的。很多欧美游客到此,都喜欢去登老峰和少峰,他们前一天住在马丘比丘或温泉镇的旅店,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游览。中间的山头叫幼峰(Bibipicho),远处还有一个山头叫快乐的山头(Cutucuchi)。印加人的道路非常发达,传递信息均靠跑步一站一站的传递。当时的印加人男的身高1.65米,女的1.60米,比当时的欧洲人要高。
——梯田:印加人在此建立了农业,虽然地形险峻,但却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市内l2英敌(5公顷)的耕
地开辟於山顶陡斜的狭窄梯田上,数千级阶梯连接各处的梯田。一般认为这里的谷物一年可收种二到三次,但有些梯田则空下来,以栽培色彩鲜艳的花卉。农田也分为高地和低地两部分,向西的田地筑有护墙。因为当地常常有泥石流。据现代对土质的分析,该处的土质适合种植玉米、土豆等作物。
1
托伦宏圆塔(Torreon)---山顶的圆形巨塔称作托伦宏圆塔(Torreon),现在仍然可以使用。
——住宅遗迹:山顶有间覆盖著尖状的稻草屋顶的茅草屋,是仿照印加人的建筑加的顶,可以看出,茅
草屋顶的横梁是用绳子扎在突出的石笋上的。其他屋顶的石笋也是同样的用途。马丘比丘有些建筑物是两层楼。有些贵族住宅的墙壁上遗留有呈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窗户;废墟石壁上刻有许多尚未为人知的符号和标记。居民分为两部分,脑力劳动者即上等人住在城市上部,体力劳动者即下等人住宿在城市下部。厕所据说是每家挖一个洞,铺上土。
——城门:古代该城的唯一入口却是城堡西南的一个窄门。最早发掘马丘比丘遗址就从此处开始发掘。
古城原始入口处,有一个叫南天门的建筑群,只能从远处看到,通过印加古道直接通到马丘比丘。现在的入口是现代开凿的。
——采石场:可以看到当年如何加工石料。当年印加人没有铁器,他们是如何开采坚硬的石头的?有的
说是用更加坚硬15倍的石头作为工具的,有的说是用一种铜、金、银等的合金做成的工具,将石头开出个缝隙后,用三角形的木块打入,再加水,让石头自动裂开。打磨据说是用石头来打磨,考古学家做过实验,2人8小时即可以打磨一块石头。印加人有专门的培训班培训石匠。全国各地均有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石砌建筑。马丘比丘古城建筑多用巨石砌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用较粗糙、未打磨的石头砌的主要是住房、仓库、澡堂、千级石阶、作坊、梯田、堡垒等。还有一种是用打磨的石头砌的,主要有宫殿、神殿、祭坛、庙宇等。用打磨好的石头砌成的建筑共约占全部建筑的5%,最令今日建筑师感到诡异的是,建筑的石材在切割和组合上十分精确。大小石块对缝严密,甚至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全都以各种角度连锁在一起,组成一座宛如拼图游戏的墙壁。有的石头总共有33个角,每一个角都跟毗邻的那块石头上一个相等的角紧密地接合在一起。有的重量绝不下于200吨。
——太阳庙:一个半圆型的屋子,原来就没有屋顶,有一下水道。据说原是由印加处女进行管理。现在
封闭保护起来。有两个大窗户,中间有一块经过加工的大石头,阳光射入后,可形成图形,各个季节阳光射入所形成的图形角度不同,可用于判定季节。远处印加古道的尽头山峰有个缺口,印加人称为“太阳之窗”,冬至的时候,阳光就通过“太阳之窗”射入太阳庙的窗口。印加人主要是农耕民族,太阳神庙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
——陵墓地:在太阳神庙的下面。 ——公主沐浴地:??
——供水系统:至今水道仍流着洁净清澈的水。水源在749米远处的山头,由人工引入山泉,并分布全
城各处,形成复杂的水渠和供水系统,有石砌蓄水池,每分钟流量为25公升,足以保证800-1200人的生活用水。水主要供饮用,但每天有固定时间用于洗澡,届时用海螺通知各种用水时间,以保证饮水的干净。
——陵墓地区(帝王墓):由于此处没有尸骨,因此,认为是考古人员自己想像为帝王的墓地。原来为
自然洞穴,印加人认为是进入大地之母(Pachomama)心脏之门,因而改造成后用来供奉大地之母。三个台阶分别代表宇宙构成的三大元素:地、水、火。
——公主宫殿:玛玛古那(mamacunas)的住房,玛玛古那亦即被挑选出来将一生献给太阳神的处女。根
据发掘印加各个酋长的遗骨进行DNA检测,发现各个印加酋长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因而证明酋长是选出来的。印加的上等人和下等人也不是世袭固定的,也是根据资质、贡献等变动的。印加的公主也一样,是从小女孩中间选出最聪明、美丽、贤惠的作为公主。印加人非常勤劳,早出晚归,屋子仅仅摆放一个床铺,用于晚上休息用,因此公主宫殿的房子很小,很简陋。有上下两层,有两个门口可以进入,印加的建筑据说没有可关闭的门。
——三窗殿(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也称为三神殿:三窗殿有三个窗可以让阳光破窗而入,照
在三神的祭台上,在太阳祭典中三窗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三神分别是鹰、豹、蛇。也有的导游说是三窗殿分别代表宇宙构成的三大元素:地、水、火。在西边有一个半圆阳台的遗址。猜测是印加人在夕阳西下时向太阳神行礼用的。
——南建筑:在主神殿的正对面。有的导游说:也是神职者居住的地方。 ——祭司房:在主神殿的背后。为神职者居住的地方。
——主神殿:在三窗殿旁边,原来应该有屋顶的。主神殿的含义是天地,地下之神。主神殿的建筑风格
细腻,两边用巨石精加工而成,中间是一个巨大的神龛(音:刊),周边是小神龛,用来放神像和供品,中间巨大的祭台估计是用来摆放神像或用于摆放祭祀品的。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石块倾斜,每年水土流失1厘米。原来每年均有修整。
——方向石:在主神殿旁边。四个角分别朝向东西南北方向,因为在赤道以南的原因,所以石头南高北
低。也用于辨别星象,根据星象测定季节以服务农业。也用于确定各个部落的方位。
印提瓦塔那(Intiwatana)---从神圣广场有一条阶梯道路向上直通一个平台。站在上面可鸟瞰整个广场。
这里有一块形状古怪的神圣的岩石,印加人称它为印提瓦塔那(Intiwatana),即著名的日晷(音:鬼)(日规),在古印加帝国各地都没有这种日晷,而在马丘比丘的这个日晷却是迄今已知最大的一个了。它显示了古印加帝国印加人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据考古者们推测:印加帝国专管星相的祭司们就是利用这一巨石作为当时的观象台,观测太阳照射在它上面所投下的阴影,来据此精确的测定太阳神庆典的时辰,确定季节性的活动和宗教仪式。印加古历也是12个月,日晷在6月夏至和12月冬至时阳光初照时有固定的点线,证明已经到夏至和冬至,这
2
里也曾被用来作为6月夏至和12月冬至时举行特殊典礼式的地方。与遗址的其他建筑物和寺庙不同,这一岩石地面不是用石块和砖头铺砌的,而是由这座山的基岩上立体雕凿而成的。日规上缺了一个角,是2000年一个考察队的仪器不小心倒下砸坏的。
——远方有一个马丘比丘电站,是经典建筑,整个电站在山体内,外面只有压力钢管可以看到。旁边是
前段的一个泥石流滑坡。印加人之所以将城市建筑在山顶上面,就是防止这一带常见的泥石流。
——神圣广场(Plaza Sagrade):在马丘比丘的中心、三神殿前下方有一片长形开阔地,是一个大广场,
考古学者们称其为神圣广场,专家们相信各种庆典仪式应是在这里举行的,也许这儿就是他们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此外,也有专家认为这里也是农产品贸易的场所,印加人很早就开始了农产品的贸易交流。对面是行政、仓储地区,也有一个据说是监狱的地方,每个当地导游讲的都不一样。此处也称为民众广场,劳工阶层也在此处休息、唱歌、跳舞和喝饮料(Chicha de Jora—用玉米煮成的浓汤发酵后做成的酒,是印加时代人们喜爱饮用的饮料,有其独特的味道)。旁边还有另外两个小广场。 ——神鹰石(CondorStone):位於城市前坡下,是雕刻成鹰头与鹰身的平坦祭坛。鹰头前方的一个洞可通往下方的一个小穴,一般相信牺牲的仪式就在祭坛上举行,而仪式中所流的血则洒聚到下方的小穴裹。当地的一种鹰,在4000米高度飞翔。这是下等人祭祀太阳神的场所。
——从某个位置看马丘比丘对面的山峰图形,很像一个倒着的人头。
马丘比丘是如何发现的
1911年7月24日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海勒姆.宾格哈姆和他的考古探险队来到库斯科
城西北的安第斯山上,在那儿寻找印加帝国最后的一个要塞,即维尔卡巴姆巴。印加帝国曾经是一个强盛和具有十分完善的安第斯山人的文化,但在十六世纪却被西班牙的入侵者消灭了。库斯科这座秘鲁的城市原是印加帝国传统的首都,但是按照西班牙人对印加帝国最后时期的记述,那时大约有20000印加人逃进了丛林,建立了一个名为维尔卡巴姆巴的新首都。他们居住在这遥远的要塞中,好些年来都不让西班牙人接近他们。直到公元1572年维尔卡巴姆巴被攻克,印加帝国的末代皇帝被杀死,维尔卡巴姆已城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考古探险队长途跋涉的一个夜晚,宾格哈姆听到了当地的一位小旅店主讲到印加的一些废墟遗址就在
不远处的两座被称为维依拉.比丘和马丘.比丘的山峰之间的某一山脊高处。宾格哈姆说服了这位旅店主带他到这些废墟遗址去。探险队中却没有人相信这位店主的故事,他们都不愿去经受无谓的旅途劳累。因此,当宾格哈姆冒雨出发时,仅仅只有两个伙伴,一位是旅店老板,另一位是秘鲁政府派给他的警卫员。
他们经历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跨越横架在奔腾咆哮的乌拉巴姆巴河上的一座桥梁。这是一座非常危险和溜
滑的桥梁,它是用一些园木简单捆绑在一起架成的,这位旅店主向导和警卫员都熟知应该如何通过这种桥,他们打著赤脚就走了过去;显然,要是从桥上掉进下面的河流是绝无生还机会的,宾格哈姆只好手脚并用的爬过这桥,然后他们沿著陡峭潮湿而且还有许多蛇出没的小径向上爬行了很长一段路程,旅店老板决定要在一位农民的棚屋里停留下来,而改由这位农民十多岁的儿子作为他们余下一段路程的向导。
随著继续向高山处走去,宾格哈姆越来越兴奋激动。他看见了四周由石块构筑的梯地,宾格哈姆描述了
这些在陡坡上用石头砌成的一块块小小的平地,认为这些就是印加人修建的梯田,宾格哈姆一直走到了这个山脊的顶端。他事后写到:「蓦然间,我发现自己正站在印加人修建的具有极好质量的石头建筑房屋废墟的墙壁前面。这些墙壁已经很不容易看见了,因为,这些废墟的大部分都被几个世纪以来所生长的树木和苔藓所掩盖,它们隐藏于竹林灌木丛和缠绕著蔓藤所形成的阴影之中,不时隐约可见断墙残壁„」。在两个陡峭山峰的鞍地里都有着石头构成的废墟遗址,诸如:集市和可能是寺庙的一些大建筑物,以及许多房舍。宾格哈姆已经来到了当今称为马丘.比丘的印加遗址了。
激动不已的宾格哈姆急忙赶下山去,唤起了在营地的人们。翌日他们一道出发去这个地区寻找其他遗址,
沿乌拉巴姆河而行,在距马丘比丘以北约60哩(1哩=1.609公里)一个被当地居民称为埃斯皮瑞图.帕梅拍(意为鬼魂平原)的地方,宾格哈姆的考古探险队在丛林低洼处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印加城市的遗址。宾格哈姆确认这第二个被发现的遗址就是消逝了很久的印加首都──维尔卡巴姆巴。
宾格哈姆因发现了马丘比丘这个城市而闻名于世,他也为马丘比丘的发掘和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
如很多古代遗址曾被称之为消逝了的城市那样,马丘比丘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消逝,尽管它已被一些植物大部掩盖著,但毕竟还能窥见它,它并未像特洛伊或克罗索斯那样被泥土掩没而成为一些土堆,居住在这山区周围的人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遗址存在,一些当地农民甚至从古印加人残留的梯地上清除掉灌木和荒草,用以种植如玉米、土豆和胡椒等类农作物。马丘.比丘也曾来过一些远道客人,其中不乏有人在那白色残壁上信手胡写乱划。但是没有人发现他的巨大价值和将其告诉世人。只有宾格哈姆第一个告诉世人有关这个遗址的大量事实,同时组织了对遗址的科学考察。1912年宾格哈姆再次回到马丘比丘,对山顶的遗址进行考察研究。1914至1915年间他又再次来此,1918年他从积极的考古工作上退休下来,但他仍继续坚持做对马丘.比丘的考古工作,撰写出了有关自己旅行方面的几本书并继续为美国参议院工作。他于1956年去世。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