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难点14 诗歌阅读之选择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新高考附答案和解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重难点14 诗歌阅读试题之选择题(客观题)

思考角度一 是否错析形象(特点)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通常指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特别是诗歌意境和意象的分析有误。

思考角度二 是否错析内容情感 通常指诗歌情感或主旨表述有误。 思考角度三 是否错析语言(风格)

通常指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 思考角度四 是否错析技巧(艺术手法)

通常指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等。

表达技巧在诗歌里包含的内容很广,所有在表达方面的技巧都包括在内。 思考角度五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解题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析注释,整体感知明选项

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思路写的。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情语、意象、题材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大意的最佳切入点。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

第二步,抓情语、品意象,启动情思巧筛选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大概率也是不恰当的。

第三步,画重点、明要求,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真伪、细分析,对照诗句作判断

针对不同的考查点和命题方式,考生在分析比对时应有不同的策略。在试题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有时会出现曲解原意的情况。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之类的判断词时,我们就要注意

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辨别其真伪。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采用的设误手段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内容情感、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基础内容。有的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个选项中。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②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注]①逋(bū)客: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②供:供奉,即传诵之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四句客观地叙述了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生逢乱世、仕途多艰、到处流离的生活状况。

B. 五六句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一“恨”,一“悲”,着力表现二人抱负不得实现的痛苦心情。

C. 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表达了对两位诗人的仰慕之情。 D. 全诗读其诗,思其人,感其遇,既感叹、同情李杜二人人生境遇,又庆幸他们创作出一

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

16. 有人认为本诗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5. C

16. ①“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许多诗人正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②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都是“天意”,是时代的产物。③人民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充满喜爱和期待。④经典的作品往往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的检验,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七八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李杜诗歌成就及其影响”分析错误,“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写李白、杜甫的诗章将被千古传诵,诗人的名字将遍播天涯海角。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分析鉴赏及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1)诗的首联“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记述李白和杜甫晚年流落异乡的悲惨状况。第二联“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是首联的进一步延伸,谓李杜二人生逢离乱时代,一生不得志,而且到处流离,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第三联“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以极精练的诗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许多诗人就是因为抱负不得施展,有了坎坷的生活际遇,才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所谓“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从李杜二人身上就能体现出来。

(2)而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的出现,也正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天意”,是上苍的安排。安史之乱是动乱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培育了一代优秀的作家,培养和造就了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学家。

(3)结合诗歌第五联“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在肯定李杜二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地位之后,说明社会对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期望。末联“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郑重地指出,就因为他们二人这样的不幸遭遇,才使他们创作出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忠实地表现广大人民愿望的“好诗”来,这也正是广大人民热爱这两位诗人、喜爱他们的“好诗”的缘故。这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人民最喜爱优秀诗篇,最热爱优秀作家,

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

(4)结合诗歌第四联“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则是从另一面阐明,生活虽然悲惨,命运尽管不幸,但李杜二人都创作出不朽的诗篇。“吟咏”句谓二人的诗作可传至千秋万代,“声名”句谓二人的诗名传布天下四方。唐朝海外交通发达,李白、王维等诗人就和日本人阿部仲麻吕为好友,李白诗多有流传入国外者。

二、(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②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律。形,物质。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

B. 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

C. 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

D. 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16. 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作者在此诗的尾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个道理的。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

②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修

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③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四时”、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不是“闲暇”。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此题,应先明确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作者认为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做到如此才称得上是英雄豪杰。

首联,“睡觉东窗日已红”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从中悟到心境清闲,事事从容,“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方能达到修道的精神境界,即达到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从容。

颔联和颈联的意思是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其中“万物”“四时”有形的“天地”和变幻的“风云”是作者日常所见,让作者感到应在静观沉思中感受天地万物之外的大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贱乐”。

三、(济宁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考)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

完成 15~16 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

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5.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 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16. 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答案】

15.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

16.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四、(2022届重庆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宣威苗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

徐铉

蒋山南望近西坊,亭馆依然锁院墙。

天子未尝过细柳②,将军寻已戍敦煌。

攲倾怪石山无色,零落圆荷水不香。

为将为儒皆寂寞,门前愁杀马中郎③。

[注]①徐铉:②细柳:五代宋初文学家。曾在南唐知制诰任上被贬官泰州司户掾。汉文帝时,

周亚夫为将军,屯军细柳,以号令严明,治军有方著称。③马中郎:应是司马相如,曾拜中郎将持节使蜀,后被诬陷而失去官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句以“蒋山”“西坊”作为参照,交代了故宅的地理位置,语气较为平和淡定。 B.故宅亭馆依旧,无奈是贬官后重经,难免让人产生物是人非之感,由此自然转入下文。 C.“细柳”一典暗含对苗将军的赞许,强化了苗将军不得重用被贬戍边防的遭遇之不公。 D.颈联变换角度,写从故宅中远观的山水景象,以景衬情,烘托出人物落寞惆怅的心境。 16.宣威苗将军是“将”,诗中为什么要说“为将为儒皆寂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①“为将寂寞”指苗将军不得志,“为儒寂寞”是指自己不得志;②本诗既有对苗将军被贬官的不平,也抒发了自己被贬官的郁愤,以及与苗将军同病相怜的感慨。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远观的山水景象”错。颈联中的“攲倾怪石”“零落圆荷”皆是近景,当是故宅园中假山荷池之景。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为将为儒皆寂寞”,意思是:你做将军我做儒士都是寂寞的。

其中“为将寂寞”的“将”指苗将军,“寂寞”的理解要结合标题中的“苗将军贬官后”这一背景分析,此处是指苗将军不得志;“为儒寂寞”中的“儒”指的是自己,“寂寞”的理解要结合注释①中“曾在南唐知制诰任上被贬官泰州司户掾”,所以此处是说自己不得志。

“皆寂寞”既抒发了对苗将军被贬官的不平,也抒发了自己被贬官的郁愤,以及与苗将军同病相怜的感慨。

五、(2022·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农家叹① 陆游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②。

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 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 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③。 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 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

【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②秔(jīng):同“粳(jī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③笞(chī)搒(péng):用刑杖拷打。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熟悉农村,借农民的口吻写下此诗,“农家”之“叹”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 B.第一至四句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辛勤劳作却生存艰难的现状。 C.第五、六句反映了农民非常朴素的心愿,这里的“太平”有“平安、安稳”之意。 D.第七至十句写农民在县衙遭受严刑拷打,诗句看似客观叙写,实则饱含情感。 16.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①农民的悲苦之情。农民耕作劳苦,但赋税繁重,农民不能保障家人的温饱,可见生存之艰难,表达了农民的悲苦之情。②诗人对农民的同情。诗人在农村生活多年,了解农民疾苦,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③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之情。诗人已经年迈,退居在家,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借农民的口吻空“叹”。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分析不当,“农家”之“叹”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错误。本诗站在一位农民的角度,前六句写他如何日夜劳动,向往过太平日子,中六句写他受到官府滥征暴敛,以致无以维生的血泪遭遇,末四句写出农民心中的巨大悲愤与对现实的无奈,可以说,处处皆农家之叹,并非只有结尾两句。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诗歌的吟咏对象来说,诗人描写了农民辛苦的耕作,“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他们辛辛苦苦种植粮食,连农家最重视的畜力“领疮见骨”,也依然“夜耕”不休,只希望能够过上太平安乐的生活;然而“县吏征租声”频起,农民如此辛苦劳作,还是交不完赋税,以至于“日夜穷笞搒”,最后,农人甚至只能无奈打算“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如果能让老人们吃饱,妻子儿女是否挨饿也顾不得了。如此艰辛劳作却因赋税繁

重而无法保障家人温暖,可见农人生存之难,表达了农民生活的悲苦。

诗人“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对农民生活十分熟悉,他没有只沉迷于士大夫热爱的田园风光,而是切实地看见了农民们的苦难,写出本诗,是为无法发声的农民发出的不平之鸣,足见诗人对农民怀有深切的同情。

然而,诗人毕竟已经年迈,除了写诗表达同情外,却不能从现实中帮助农民,故而本诗也充满了诗人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无奈之情。

六、(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王安石

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 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 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 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炯”写浅溪受到日光照耀后光彩明亮;“碎”写其光影细碎,这应与野林的蔽日有关。 B.前两联从多种感觉写景,“阴翳长”是视觉,“但闻语”是听觉,“犹有香”则是嗅觉。 C.作者长年远游,虽有美景相伴,却是无人作陪,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 D.冬风一吹,汝即手把诗书,飘然降临;尾联“安得”引出的一问,表现出作者想象力之奇。 16.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81.C 82.①于衢州道中看到美好风光而生的喜悦之情。溪光明亮,野林影长.幽鸟歌唱,小梅飘香。心境开朗,心情舒畅。②远游时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远游虽好更悲伤\"便是对此情的印证。③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作者在尾联中表达了希望弟弟前来共论诗书的愿望。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C项,“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赏析错误。原句是“无可自娱乐”,即不能自娱自乐。 故选C。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前两联重在写景。“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

浅浅的溪流,明亮的日光;野外的树林,树高影长;幽鸟藏于林间,歌声直入人耳;小梅安静地绽放,梅香飘逸于路间。描写了一幅衢州途中的自然风光美景图,景由心生,可见作者苏轼内心的喜悦快乐之情。

后两联重在抒情。颈联“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经年以来,没有可以娱乐的事情,只有自己自娱自乐,远游途中的美景虽好,但是没有陪伴之人,内心依然是悲伤寂寞的。可见写出了作者的寂寞伤感之情。尾联“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中“来我旁”,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弟弟借着东风将弟弟送到自己的身旁共论诗书,写出了对弟弟平甫的思念之情。

七、(2022·海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中丞闻琴

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①,蹉跎江海心。

注释①容与:徘徊犹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视觉、听觉、触觉角度写秋夜凉风月露,隐含作者的心理感受。 B.第三句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和感情,透露出诗人的愉悦感和陶醉感。 C.最后两句归结全篇,诗人直抒胸臆,说出了“闻琴”所引发的感慨。 D.全诗着意渲染环境氛围,加之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给人以更多的联想。

16.有人评价说,全诗在“摹声、造境、传神”方面都达到了“清”的境界,请加以分析。

【答案】 15.D

16.①声清。琴声如林风飒飒,又如涧水轻鸣,这山水清音极富清韵。②境清。“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清幽的,秋夜中弥漫着蕙风的清香。③神清。美景和琴音使诗人神远心驰,生发了清逸的隐居意兴。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全诗着意渲染环境氛围,加之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分析错误。本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意境的能力。

诗的前四句“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是描写听琴的环境,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四句写秋夜凉风月露,夜色中弥漫着蕙风的清香,着意渲染清凉感和宁静感。体现出“境清”的特点。

诗的颔联“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则是对琴音的描摹,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淙淙作响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即所谓“声清”。 最后,诗的尾联“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销磨了隐逸的意兴。美景和琴音使诗人神远心驰,生发了清逸的隐居意兴,即“神清”。

所以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八、【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辛弃疾

序: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块予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

【注】①瓢泉在江西铅山县东二十五里,泉水清冽,风景幽美。作者在这里有处旧居。光宗绍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的职务后闲居于此,这首词大致写

于此时。②宋玉《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甘人,食人以为甘美。③团龙、片凤,茶名。云膏,雨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兮……秋毫些”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了瓢泉,表现了瓢泉清澈明净的特点。

B.词人劝说瓢泉不要离开,不要与虎豹猿猱为伍,免得被其他山泉玷污,被虎豹猿猱所伤。 C.“君无去此……狂涛些”描述了泉水所处的三种状态,想象合理,和词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相符。

D.这首词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使全词的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之美。 16.作者在词的下阕由“无聊”写到“三乐”,是哪三种乐?有人说“三乐”是词人愤世嫉俗的变相发泄。你对此有何理解?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冬槽春盈,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写饮酒之乐。“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写品茶之乐。“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化用典故写安贫之乐。②“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路险兮,山高些”隐喻了词人处于污浊险恶的官场环境,加上词人被解职归家的境况,可见词人写“乐”更是为了表达他不被世用的愤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B.“不要与虎豹猿猱为伍,免得被其他山泉玷污,被虎豹猿猱所伤”错。“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意为与其给吃人的虎豹用你解渴,倒不如留给只吃野果的猿猴为好。虎豹伤人,但猿猱于人无害。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三乐:

“冬槽春盈,归来为我,制松醪些”意为到了冬春酿酒的季节,你可别忘了回来,帮助我酿制松醪酒啊!表现了作者的饮酒之乐。

“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意为另外软滑可口的香茶我也很喜欢,因此还要请你常常为我煮上一壶“团龙”和“片凤”才好,表现了作者的品茶之乐。

“古人兮既往,嗟予之乐,乐箪瓢些”意为颜回这位乐道安贫的古人已经永远逝去了,多可叹啊!让我也像他那样,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吧!借典故表现了作者的安贫之乐。 ②“流昏涨腻,生蓬蒿些”指水流昏暗充满油腻,水旁生满蓬蒿;“虎豹甘人,渴而饮汝”指虎豹吃人而以为甘美,渴了会喝水;“路险兮,山高些”指道路艰险,山岭高峻。这些表面看指

泉水奔向大海一路面临的艰苦凶险环境,其实都是暗指词人所处的污浊险恶的官场环境,再结合注释可知,作者被解职居家,本来胸怀大志,却被打压,可见词人的“乐”实为无奈之举,被重用为朝廷效劳才是作者所盼,所以词人写“乐”更是为了表达他不被世用的愤懑。

九、【2022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答案】14.D 15.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误。由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是想象未来,不是怀念过去。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句评论是指,“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放与委婉细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结合对本词的理解,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

上阕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大气典故、“付君侯”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体现出稼轩词旷达豪放的风格。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下阕通过“庐江山色”“赤壁千古浪”“铜鞮月”等意象,写出作者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色,感受美景,委婉细腻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舒缓。

十、【河北省深州市深州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截树① 白居易

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 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 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

注释:①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前的树木枝繁叶茂,远处的青山秀色被遮盖,若隐若现。 B.砍断了大树,树叶纷纷落下,原先看不到的景色映入眼帘。 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 D.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两全其美,即有得就必然有失。 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被贬官后,心中苦闷不堪,“持斧斤”将自家屋前障目大树拦腰砍断。 B.“忽似决云雾”写出了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

C.作者认为“人各有偏好”,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D.“岂不爱柔条”两句,写出作者虽爱窗前的绿树,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

【答案】14.C 15.D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错误,“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是说截树之后看到远方的山峰就像见到久别的朋友一样,不是“见到了老友”“相互问候,亲切交谈”。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A.“拦腰砍断”错误,根据“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可知,应是只砍断大树的树梢,不是“拦腰砍断”。

B.“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错误,“忽似决云雾”是对砍树之后视野开阔的形象化说法,就像云雾忽开看到青天一样。

C.“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错误,作者只是说任何事物要照顾到两方面是很难的,并没有体现自己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故选D。

十一、【河北省深州市深州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韩将军被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作者对他的羡慕与激刷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的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的迟缓。 17.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6.D 17.①“独将轻骑出”可以看出韩将军“勇”的特点,勇敢坚毅,胆识过人。②“暗与伏兵期”可以看出韩将军“智”的特点,心思缜密,谋略出众。③“圣心戎寄重”可以看出韩将军“信”的特点,深受信任,忠心报国。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旌旗上垄迟”中“旌旗”代指军队,这是“借代”手法。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借用李广的典故刻画韩将军的形象。李广为了迷惑敌人,亲自率领少量骑兵出行,却在暗处设伏,将敌人引入包围圈,打赢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作者在这里意在赞扬韩将军有李广一样的勇气和胆识,更有李广一样的智谋。体现了孙武认为将者应具备的“勇”和“智”。

“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表明皇上十分倚重韩将军,将整个军队以及国家安危都托付于他,可见皇帝对韩将军的信任。体现了孙武认为将者应具备的“信”。

十二、【河北省深州市深州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赏牡丹 王建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①皇都。香遍苓菱②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③,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④缕绛苏。 好和⑤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⑥,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注】①益:满。②苓菱:荷花。红烧:花色红艳如火。踯躅:山踯躅,又名映山红、杜鹃花。③细脉:犹言气脉。④含棱:翻卷的花瓣。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⑤好和:香味和顺。⑥知个数: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牡丹之贵之美,写到牡丹之凋零,描写了牡丹的变化,道出花时难久的怅然。 B.芬芳的苓菱与艳丽的山踯躅在牡丹面前黯然失色,诗人运用衬托手法描写牡丹之美。 C.诗歌第五至八句,从气质、姿色等角度描写牡丹,牡丹的华贵堪比皇家御用之物。 D.诗人用哀愁的新妇和望病夫的女子,分别描写牡丹的将谢与凋零,令人心生怜惜。 19.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与本诗都描写了盛景,二者有相同的表现手法。

请结合本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8.C 19.①寓情于景,首联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偌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②使用对比手法,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景与牡丹凋零对比,表达花时难久的怅然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歌第五至八句……牡丹的华贵堪比皇家御用之物”张冠李戴,“牡丹的华贵堪比皇家御用之物”是第九至十句所描写的内容,即“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寓情于景,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偌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最末,作者用“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幅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十三、【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将军 杨巨源

关西诸将揖容光,独立营门剑有霜。

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翦在频阳。

天晴红帜当山满,日暮清笳入塞长。

年少功高人共羡,汉家坛树月苍苍。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侠士,助平原君功成后浪迹海上,不肯出仕。②王翦,战国时秦国大将。秦灭楚时,因秦王不用其话,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③汉家坛树,《纪事》作“汉坛烟树”,“汉坛”指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④共,一作“最”。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张将军在关西地区居功自傲及其在军中所展现的威武姿态的画面。 B.颈联虽然不着战斗的痕迹,但是依然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边塞战斗场面的激烈。 C.诗歌选用了霜剑、红帜、清笳、长塞等意象,体现出了苍劲雄壮的风格特色。 D.诗歌借用鲁连、王翦和汉坛拜将的典故,丰富了诗歌意蕴,提升了诗歌境界。 16.前人谈到这首寄赠诗的创作背景时提出,“岂将军有归隐之志?”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我认为该诗是在张将军有归隐之意的背景下创作的。①颔联借用鲁仲连和王翦不受重用而归隐的典故,委婉劝告张将军不要有归隐的想法,因为他正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②尾联用典,交待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为陈迹,劝诫张将军要珍惜机遇,把握当下,实现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居功自傲”错,首联描绘张将军在关西的声望仪容,上一句写关西诸将对他尊敬有加,下一句用一个特写镜头写张将军的英武之气,没有“居功自傲”的意思。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再阐述理由。

颔联“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翦在频阳”,意思是“(朝廷)如果懂得珍惜鲁仲连这样的贤士,应当重用他,不会让他去浪迹江湖;又怎么能让王翦这样的能将屈居频阳呢?”,借古喻今,把张将军比作鲁仲连和王翦,反用典故,委婉劝告张将军不要有归隐的想法。 尾联“年少功高人共羡,汉家坛树月苍苍”,意思是汉代霍去病、李广那些英雄,已经成为陈迹了,而张将军这样的少年英雄,则被时人共仰。意为今胜于昔。劝诫张将军要珍惜机遇,把握当下,实现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这是给对方以赞扬的诗篇。根据正文,似张将军将隐遁,作诗以赠别褒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