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诗词赏析开题报告(含提纲)》

来源:华佗小知识
论文题目 苏轼诗词中的生活观研究 一、 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是伟大的超然者,他把中国人的哲学称为“超然哲学”,苏轼在中国士大夫超然历程中占有重要的一环。苏轼出生于1037年,生活在较为繁荣的北宋前期,前期他从先辈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有效信息,肩负国家使命和道德理想,失败被贬后不卑不亢、怡然自得,在山水中逍遥,继陶渊明之后,将古代士大夫超然文化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把其超然审美的人生观念彻底地贯彻到了文学、艺术、哲学之中。本文试图从各个方面探讨苏轼生活观的起源,表现特征,具体实践等,从其独具一格的艺术和人格追求中,分析苏轼生活观的丰富内蕴,使我们能够更加完整地品味苏轼作品魅力和独到的人生见解。 龙林(2021)的研究中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艺术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属于展现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的重要领域,赋予文学艺术美学意义不仅可展现知识中具有的美,而且利于培养和提升人的思维高度和生存境界。苏轼作为艺术领域美学大师,其通过诗词方式构建美学思想体系,并通过不断充实内容,实现美学不断外延扩展,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学特色。同时苏轼的诗词也展现出了其美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在对其诗词价值进行挖掘中,研究其诗词中美学特色极为必要。 江日琼(2019)认为,苏轼的诗词当中,不仅仅有他对生活态度的体现,更有她的爱国观点。对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每个人都有不同解读。以往论者关注的焦点大多是苏轼的豪放词意。而在笔者看来,因为受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和影响,苏轼也称得上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 杨雨(2021)从《诗经》开始,劳动是诗人们关注民生疾苦的重要窗口,劳动带来的甘苦滋味、哀乐情绪成为中国古诗词的主题之一。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漫卷诗书于苏轼诗词中,劳动人民的身影在他笔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美丽。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次年,徐州遭遇春旱,苏轼去城东石潭祈雨,写下《徐州祈雨青词》和《起伏龙行》。诗中描述徐州大旱的情景:\"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大概是心诚则灵,祈雨后不久,徐州普降甘霖,旱情缓解,百姓生活恢复正常。 二、 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你研究目标在于解析苏轼诗词中的生活观的具体表现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苏轼生活观的概述和特征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分析苏轼生活观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了解苏轼生活观对前人思想的吸收,第四部分是苏轼生活观的具体表现,最后一部分分总结全文回到核心,得出苏轼生活观对后世的启发。 本文的关键性问题: 苏轼的生活观是如何形成的?有那些方面的影响因素? 苏轼的生活观对后世有哪些启发? 三、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文献研究法。借助于互联网查阅相关论文、期刊等,在后续开展资料分类和整合操作,借鉴其他学者或从业人员优秀的研究成果,将苏轼生活观念形成的原因等问题进行解决。 比较研究法:本文充分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了在本方向上所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最近一年到过去五年时间不等,了解了苏轼生活观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中借鉴了值得参考的内容,为本文的撰写扫平了一部分阻碍。 理论可行性分析:苏轼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和画家,苏轼一生创造了众多的文学作品,其中诗词就是一方面,苏轼诗词给中国古代文学留下浓厚的一笔,苏轼诗词创造风格多样化,和苏轼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根据苏轼的诗词开研究其生活观理论上是可行的。 四、 选题的创新性 在一中队苏轼诗词的风格,时代背景,思特点,艺术特色的研究当中,本文独到的在其生活观上面进行研究,这也属于苏轼诗词中艺术特点的一种,但是更加的细化,并且创新的探讨了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启发。 五、写作纲要 绪论 一、苏轼生活观的概述和特征 (一)苏轼生活观的基本内涵 (二)苏轼生活观的主要特征 1.平和淡泊 2.超然物外 二、苏轼生活观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苏轼生活观对前人思想的吸收 (一)对儒家仁义正直的吸收 (二)对庄子逍遥之美的吸收 (三)对陶渊明淡泊之美的吸收 四、苏轼生活观的具体表现 (一)诗词创作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淡然旷达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 3.《定风波》的风雨无阻 (二)洒脱自在的人生 五、苏轼生活观对后世的启发 (一)要节制世俗欲望 (二)做人要自尊自信 (三)要坦然面对失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