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淡泊名利的苏辙为话题写作文800 字

来源:华佗小知识


淡泊名利的苏辙为话题写作文800 字

我被在网上刷屏的“苏辙捞哥哥苏轼”的故事吸引了,从而对苏辙产生浓厚兴趣。

三苏之中,苏轼的名气最大,说明苏轼最有才华,按理来说应该是苏轼的官职最大。其实不然,历史上苏辙的官职才是三人之中最大的。

“苏辙捞哥哥”最严重的一次大概就是苏轼的乌台诗案了。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苏轼在地方为官时常常关注民生民情而发现了变法中的很多问题。作为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苏轼便经常发牢骚,将一些看法写在诗中。

这就给了改革派发挥的机会,把苏轼的诗各种拼凑解释,给苏轼扣上了包藏祸心、怨恨皇上、讽刺变法的帽子。这些言语让宋神宗大怒,苏轼命悬一线。苏轼大概也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了,就在入狱前给弟弟苏辙写下了诀别诗。

苏辙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因为这些子虚乌有的罪名失去生命,他为了救出哥哥东奔西走,甚至请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在献给皇帝的上书《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这样写道:“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在狱中被囚禁130天的苏轼出来了,苏辙也因此被牵连,遭到贬官。

苏辙为了捞哥哥苏轼不惜以自己的官职和身家性命相托,这样浓厚的兄弟情也难怪会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

这大概得益于苏洵对他们兄弟二人的教养方式。苏轼和苏辙二人虽然相差三岁,他们二人却是自幼时起便在一起读书,从未有一刻日的分离。

寒来暑往,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外出游历,苏轼都带着弟弟苏辙,苏轼作为哥哥也十分宠爱弟弟,即使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第一时间想着弟弟。

在我看来,苏轼广交好友,在全国各地留下了精彩的诗词,但却仕途不如意最后也没能安顿好妻儿还得托付给弟弟照看。

而苏辙却沉稳内敛,既是一名低调的政治家,也有足够多的文学著作流传,亲情爱情都处理得周到完美,也是支撑起苏轼耀眼发光的基石。这样的苏辙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