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来源:华佗小知识
周 第 节 教学设计表 年 月 日 课题名称 原始的农耕生活 设计者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一、课标描述: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比较分析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发言踊跃。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需要借助一些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持。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已具备一定的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控力还不强,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掌握课堂。 初始能力:对历史的理解仅为不连续的“点”,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线索。对于原始农耕等问题基本没有接触和了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通过直观感受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方法,使学生以半坡和河姆渡为代表,初步多角度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风貌。 教学流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教师活动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讲到了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北京人的特点:直立、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使用火。以狩猎、采集为生。 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除了婴儿死学生活动 与老师一起回顾旧知,聆听并思考,狩猎采集比较危险且受自然环境影响大 教学媒体 (资源) PPT 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使本课内容与上节课建立联系。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知 亡率高以及医疗水平差之外,还与他们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关。 那么,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采集、狩猎为生,生存会有哪些困难? 提问与互动 如何解决困难?(动物—饲聆听、思养;植物—耕种)(结合课本P9考并与老师互最后一段“原始农业的发展”)动 ——这就是农业(耕)——有什么优势?(食物来源相对稳定;取食危险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人类繁殖开始加速)——大大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本课导言)我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今天的课程(板书)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记笔记 PPT 以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农耕出现的必然性的思考 过渡 板书 讲授新知 河姆渡 本节课一共给了两个原始聆听,自农耕的典型代表,一个是半坡,己阅读,完成一个是河姆渡。一个在黄河流表格 域,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我们生活在南方,先来看看南方的河姆渡人生活的样貌(板书) 请大家自己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完成表格,并请同学回答 随后逐条展示相应的实物照片(补充生产工具有石器) 提到水稻时,结合最后一段内容 在了解完河姆渡人的生活 之后,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北方的半坡居民的生活情况(半坡) 请大家自己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合作完成表格,请同学回答 随后逐条展示相应的实物照片(可以讲一讲人面鱼纹盆的用途) 聆听,自己阅读,完成表格 PPT 视频 通过自己阅读、合作讨论填表的方式自学该部分 过渡 PPT 讲授新知 半坡 PPT 视频 通过自己阅读、合作讨论填表的方式自学该部分 提到粟时,结合最后一段内容 读图比较 对比表格,观察河姆渡与半与教师互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相同,有什动 么不同? 聚落、种庄稼、在大河边上的地势低平处(土壤肥沃,利于灌溉)、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都有乐器、艺术品装饰品——人类发展到农耕阶段一定会出现这些东西 考古发现再现了先民的生聆听并思活状况—体会考古发现对历史考 研究的作用,对于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原始农耕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黄河、长江流域有原始农业,此外还有淮河等地区。 重点: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起来做课后活动1 做题 PPT 通过讨论的形式,理解河姆渡与半坡人之间的异同及原因 讲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并总结 从具体遗址现象到原始农耕生活的抽象总结,进行升华 课后练习 强化对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的记忆 板书作业(板书)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 距今7000年前 长江流域 水稻 干栏式建筑 农作物种植 原始农业 磨制工具、 家畜饲养、聚落 二、半坡居民的生活 距今6000年前 黄河流域 粟 半地穴式房屋 (作业) 历史填充图册P4--P5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科书编写的顺序是:一、半坡居民的生活;二、河姆渡人的生活。但是半坡生活的时代晚于河姆渡人,如果按照教科书编写的顺序授课,个人以为不利于培养学生注重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将授课顺序对调,并利用河姆渡人与厦门同样生活在南方为理由,探究环境气候对于古人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共鸣,同时也以时间为序,讲解本课。 导入部分,我采取回顾旧知的方法,回忆之前所讲过的关于北京人的内容,并设置问题: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北京人的寿命如何?他们仅靠打猎、采集维持生活会出现哪些困难?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连接,引出农耕文明出现的必然性。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能比较好的对此问题进行思考。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分别对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建筑、生产工具、农作物、家畜、手工业等方面进行列表,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完成表格。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比较快速并准确的找到书中有用信息,完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我对表格当中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部分进行图片、视频的扩充展示,使学生对于原始农耕文明形成较为具象的认识。从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一教学目标基本能够达成。 在对河姆渡与半坡的内容讲授完成的基础上,我继续利用列表法对河姆渡人以及半坡居民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试图通过此方法对比不同,总结相同。通过对于不同方面的对比,学生初步感知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水文条件对于人类衣食住行的巨大影响。而通过对于相同内容的总结,则引导学生得出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标志与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以及磨制工具有关。并通过课后活动一的习作,强化这种认识。 在本课的最后,我结合河姆渡文化中对于玉的大量使用这一特点,进行知识扩展。向学生介绍红山文化中关于玉龙的出现,以及中国玉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引起学生兴趣,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来看,确实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从整体来看,课堂推进较为顺利,对于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与把握基本符合预设。然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改善和提高。总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 对于一些知识的处理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聚落”的产生与发展,我主要是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对此问题进行说明。然而,这样说明问题的方式,很明显让学生无法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二、 对于课本中一些有趣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未作处理。如在河姆渡人的部分中有关于河姆渡人使用天然漆的内容,这一内容与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漆的使用是紧密相连。如果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此问题作一简单介绍,应该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 三、 学生活动设计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未能做到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中心。虽然在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有使学生参与进来,但从整体看,学生参与度仍显不够。学生活动,仍主要是与老师之间的活动,而非学生之间。同时对于一些相对简单或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我也大量的进行讲授,而非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突破。 四、 一些教学环节的涉及仍比较混乱。比如何时穿插进板书的书写,何时对于本课新知的巩固,并没有按照之前教学计划所设计的情况来推进。尤其是在本课讲授的最后,应当先板书,并通过板书的方式对本课的整体内容进行复习。在此基础上,最后布置作业。然而我却将顺序颠倒,并因此拖堂。 针对以上方面,我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对以下几点进行改善: 一、 精确把握课堂时间,精细备课,多加练习,对各教学环节从设计到实际授课细致准备,减少课堂时间的无谓消耗; 二、 设计更多的学生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互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不同小组之间积分竞赛等方式,教师更多的在活动中充当引导者、主持人以及关键问题的讲述者的角色; 三、 继续认真调查学生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结构,避免将历史知识以及一些结论过于抽象化、学术化。同时在时允许的范围内,大量增加一些趣味性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加学生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历史意识。 总之,对于今后的教学,我仍有许多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面,需要不断打磨教学技能、增长学识,继续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