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李雨哲 交通C101 106799
【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思想。它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深财富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对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名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与发展;基本内涵;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中华民族的品质、精神有着重要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仍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专题给予关注,并掀起一股研究热潮。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界定、传统美德对现代德育的意义、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内容、方法的影响等方面。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传统道德,在人民的思想观念中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管子对这四个要素非常看重,称“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说,这四大道德要素如果能够弘扬,君主的政令就能够畅通,反之国家就要灭亡,从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了这四大道德要素之重要。何谓“四维”?管子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是汉代的董仲舒。他说“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要在世间推行,以此教育民众,改变民间陋习,形成良好的民风。文中的“谊”即“义”。《汉书董仲舒传》写道“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常之道”,即五大道德要素。官方把“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是在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
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文明,开拓未来,对古代思想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把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也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胡锦涛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新时期道德观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
“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有着重要位置。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是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一种基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也难以实现诚实和守信。孝,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大力弘扬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浩若烟海。所以我们要做的,一是热爱祖国,不屈不挠反对外敌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以民族、
社会利益为重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优秀文化和基本道德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和扬弃,离不开传统的基础和土壤。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中共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文件形式提出公民道德规范五句话: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来崇尚以礼为先,以和为贵。国家的长治久安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胡锦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荣辱感、团结他人。维护荣辱原则、实现社会公正,而且有利于激浊扬清、弘扬新风正气,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促进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柱。几千年来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依然能够不屈不挠、案首挺胸地走过来,就是因为有民族精神力量在支撑,推动者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许多长期形成的优秀的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整合梳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只有这样才
能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公民的民族自豪感。
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并且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文化思潮的撞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而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无疑都会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可以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的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十分注重个人心理品质和人格价值的修养,提倡做品德高尚的人。提倡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传统美德十分注重“慎独”的修养,提倡“君子慎其独”。使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我们要继承传统美德的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好传统,争做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
参考文献:《中国德治思想与政治实践》 任福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国共产党
《汉书董仲舒传》 班固
《管子·牧民》 管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