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计划
一、试卷分析
(一)典型错误分析:
1、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如元素的概念理解模糊。
2、宏观与微观概念不清晰,物质的微观构成理解不清(缺乏空间想象力),化学符号书写不到位。
3、审题不清。如选择题,选错的有人看成选对的,选对的有人看成选错的。实验题,要求用名称填写,而有许多同学用序号写。
5、实验操作规范化、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装置的不足之处;检查装置气密性;对改进装置不能正确认识,主要原因是对实验原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6、语言表达能力差。有的同学叙述不全面,反映出学生思维不够严谨,表达能力差,不能做到准确表达。
7、解题规范性不够。如计算题部分,解题的步骤不全,书写不规范。
(二)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掌握和应用,导致答题错误。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不会书写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等。
2、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能正确归纳出不同化学反应的相似之处;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三)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1、要在扎实把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让学生更加关心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涉及化学知识的问题,对学生碰到的疑难点、易错点应及时给予点拔引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课堂上应精讲多练,多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答卷中反映出学生不会审题、字迹潦草、写错别字、化学式书写错误、语言表达不规范等,这说明在规范答题训练方面有缺陷,要在平时的作业训练及测试评讲中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注意科学性和规范化,以减少答题的失误,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015届中考化学复习计划
根据20__年中考化学考试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中考方向,提高教学法效率,特制定化学总复习计划。
四、复习时间安排
我们制定的中考复习计划,分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3月中旬到4月中旬(争取在3月下旬前完成新课的教学)第二轮复习:4月中旬到5月中旬
第三轮复习:5月底~中考前
一、复习思路
第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让学生先熟读教材,抓实基础。每一单元,我们按照"学生看书—考试—讲评"三步骤进行复习。估计用一个月时间。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知识整合程度上、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以专题复习,系统培养学生专项解题的能力,紧密收集信息,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第三轮复习:模拟考试,全面提高应试水平。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模拟考试,达到使学生看到试卷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培养学生的中考应试能力,努力从考试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去全面提高学生。
考前让学生回归书本,查漏补缺。二、具体做法
为了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复习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策略1:明确目标,抓住课本,强化基础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回顾知识点,按章节把所学的知识系统的理一遍,同时又要突出中考热点及重点。首先要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课标》,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其次,要认真研读考纲,明确每单元和每节课在中考中所占的分量及难易度。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临到中考,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一遍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除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进一步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辅之以必要的实例佐证。
总之,第一轮的复习一定要做到: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将上述网络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的知识树,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策略2: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强化思维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流行疾病的预防;维生素、微量元素
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既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还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所以,考生应密切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经常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策略3:针对中考题型,各个突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已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除实验基本技能如仪器辨别、基本操作、气体的发生与收集、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的检验等仍为必考的内容外,探究型实验题已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第二轮复习,就是针对以上问题,专题突破。泰安市中考题型每年变化不大,每个位置出什么样的题型,基本是固定的,比如基本是考材料题,气体的制取,流程题,探究题,计算题,据此,我们采取专题式复习进行各个难点的突破。在分析每个专题时,要能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题目,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在专题―――图像题的复习中,我们所总结的解题技巧就是“五看”---即看清横坐标、纵坐标、看起点、看转折、看终点。利用这“五看”,学生就能轻松的解决此类题目。对于探究题,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上的探究题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按假设或猜想设计验证方案的思路,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期熟悉解答要领。装置的变通性最能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可以借鉴近几年外省市的同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熟悉此类试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命题方式,举一反三。千万不要将思维固化在那些“经典”的答案上。
策略4:适当训练,实战模拟,应试成功
第三轮复习,先让学生做近三年的泰安市中考真题,让学生找找中考的感觉,之后,在做模拟中考试题,就是要求考生要坚持不懈地做适量的练习,但还要切记,不可采取“题海战术”,别拿难题为难自己。最后阶段做一些练习是必要的,但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练习要特别讲求效率,题量不要太大,题型要具有典型性。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保持解题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再次查缺补漏的过程。准备一个试卷集,把错题再过一遍,对自己在前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知识上的漏洞进行及时补救,吸取教训。只有查漏补疑深入扎实,才能有效地减少薄弱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应试水平。在做过大量习题后,通过反思你会发现不同的题目之间有相似之处,这就需要你归类整理,找出规律,跳出题海,等这种类型的题再出现时你就会很快做出,这对提高速度和正确率很有帮助。
特别是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更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醒学生“理一理”
毋须置疑,初三学习的任务是繁重的,复习中,化学的练习已做得不少,但我们应当静心地整理一下基础内容,因为考试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的基础知识大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判断;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以及各自适用的背景;原子和分子的共性和区别;一些化学物质(氧气、氢气、炭、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铁、硫酸铜晶体或溶液等)在发生变化时所伴随的现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量筒的读数、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和滴加、天平的物码位置、加热操作、气体收集装置等);溶液的酸碱性及pH;一些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考试无论怎样变革,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
础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自信心得到提高,有利于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提醒学生多“想一想”
除了上述的“理一理”,我们同学还要做到勤于思考。如果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就会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生吞活剥,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变得苍白无趣。因此,提醒我们的学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尽量让学生能够画出知识树,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要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用途。经验告诉我们:从物质的用途也能推断出其性质,再推断到物质的结构。
当然,这些思维模式,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只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我们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增强。如果我们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就有希望在考试中获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