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临床分析与对策探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临床分析与对策探究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乱用或滥用:想当然地选用药物或不对症用药,或虽有用药适应证却不用药物治疗,或使用毒副作用过大的药物,使病人承受较大的和不必要的治疗风险,从而可能发生原本可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

过度用药:①用药剂量过大。②疗程过长。③无适应证用药、无病用药或不必要的预防用药。④轻症用重药(贵重药或用药过量)。⑤反复给同一病人开相同的药物。

使用无确切疗效的药物或药量不足:无用药适应证、安慰性用药或用药剂量偏低,达不到有效治疗量,或疗效太短,不足以彻底治愈疾病,或受经济利益驱使,给病人使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或无关紧要的药。

用药方法不合理:不恰当联合用药,或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应有间隔时间经适当途径给药。不适当联合用药会叠加药物的不良作用,甚至可造成菌群失调。

其他:如开错、配错、发错、服错药物等,但几率较小。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因素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医师、药师、护士、病人及家属等相关人员。

医师因素:医师是疾病诊治的主要责任者,有着是否、如何用药的决定权,因此医师是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主要责任人,医师的医学知识、临床用药经验、药物信息掌握程度及职业道德等,都将对治疗决策和处方行为产生影响。

药师因素:药师有审方、指导临床用药和及时提提供信息,并对临床用药进行监督等责任,因此药师也是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之一。

护士因素:护士在执行医嘱时未能正确执行或使用了失效药品或临床观察监测、报告不力或给药过程操作不规范等也是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之一。

病人因素:病人若不依从医嘱,如对药物疗程期望过高,理解、记忆偏差,不能承受药物的不良反应,不配合治疗、滥用药物等也是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之一。

药物因素:①药物的作用、效果、反应因人而异,用规定的剂量,病人可获得的疗效各不相同。②联合用药使药物不良作用积累或加重、药物间的理化反应、药物与赋性剂间的相互作用、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相互作用等,均可以影响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使药物毒性增强或疗效减弱。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因经济利益驱动,而在药品营销过程中进行不当促销活动、虚假广告宣传等。

控制不合理用药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规范意识。

首先应当倡导合理用药,完善药事委员会制度,强化其管理和监督职能,加强药品的引进、使用,不良反应的检查和临床用药的指导。在药事委员会和院质量办、科质控小组的指导监督下,落实抗生素用药指导原则、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原则,提高使用级别和门槛,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考评制度。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目标,积极开展和反馈病原学监测和耐药菌谱情况,实验室及时准确地向临床科室提供菌检和药敏结果,使临床医生根据病原菌变化、耐药情况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的干预。

准确使用抗菌药,同时严格执行医院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分级使用办法,严格抗菌药物使用。

临床医师根据病人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治疗时,须经主治医师以上或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使用,以此遏制随意使用高档抗菌药物的现象。

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一是开展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确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防止把抗菌药物当作“保险药”、“安慰剂”。二是不以任何形式将处方与经济利益挂钩;三是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诊疗,明确诊断,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选择最优的给药途径;提高药物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遵循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避免频繁地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减轻细菌的耐药性,降低医药费用,加大有效监督力度,开展药敏试验工作的可靠性依据,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 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道原则》的通知.

2 朱耀明.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分析对策探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