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泌尿外科泌尿系统肿瘤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来源:华佗小知识
泌尿外科泌尿系统肿瘤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泌尿系统肿瘤大多数为恶性。最常见的是膀胱癌,其次是肾癌。男性多于女性,多在40岁以后发生。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一、肾肿瘤

肾肿瘤多为恶性:成人以肾癌多见,男比女为2:1,高发年龄为:50~70岁。小儿以肾母细胞瘤最常见,占小儿恶性实体肿瘤的8%~24%,也是最常见的小儿腹部肿瘤。

(一)病因

肾肿瘤的病因至今不明。肾癌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与吸烟量及开始吸烟的年龄相关,研究认为男性吸烟相对危险性增加1.1~2.3倍。喝咖啡会增加女性肾癌的机会。

(二)病理生理

肾癌来自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呈圆形,外有假包膜,切面黄色。有时呈多囊性,可有出血、坏死和钙化。肾癌局限时恶性程度低,穿破假包膜后经血液或淋巴转移。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肾静脉、腔静脉形成癌栓,也可转移到肺、脑、骨、肝等。

(三)临床表现 1.血尿

无明显原因的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是常见症状,提示肿瘤已侵入肾盏、肾盂。肾盂癌早期出现血尿。肾母细胞瘤血尿不明显。

2.疼痛

腰部钝痛或隐痛,血块堵塞输尿管时发生绞痛。3.肿块 肾癌常在腹部或腰部发现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较差。发生于体弱婴幼儿的腹部巨大肿块是肾母细胞瘤的特点。

4.肾外表现

常见的有低热、高血压、高血钙、血沉快、贫血、消瘦等。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三杯试验有助于确定出血部位。 2.影像学检查

(1)X线:可见不规则增大的肾形。造影可见肾盏、肾盂呈不规则变形、狭窄。

(2)B超:可发现早期无症状癌性肿块,可鉴别占位病变的性质。

(3)CT、MR1、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出现血尿、疼痛、肿块三大症状表明肾癌进入晚期,一旦出现无痛肉眼血尿就应想到肾癌。婴幼儿腹部进行性增大肿块应高度怀疑肾母细胞瘤。

2.辅助检查

对高度可疑患者,酌情选择影像学检查,如X线、B超、CT、MRI等以确定诊断。

(六)诊疗要点 1.手术治疗

肾癌行根治性肾切除,包括患侧肾、肾周围筋膜及脂肪和肾门淋巴结。肾盂癌切除患肾、患侧输尿管及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肾母细胞瘤经腹部行患肾切除术。

2.术后辅助治疗

放疗和化疗对肾癌效果不佳,免疫疗法对肾转移癌有一定效果。肾母细胞瘤术后配合化疗和放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七)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年龄、性别与职业,有无长期吸烟史,有无家族遗传史。

2.目前的身体状况

(1)症状体征:有无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有无腹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有无腰部疼痛。

(2)辅助检查:包括特殊检查结果及有关手术耐受性检查。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者和家属对病情严重程度、对拟行手术方式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对预后的担心程度,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经济上的支持程度。

(八)常见的护理诊断/问题 1.恐惧/焦虑

恐惧/焦虑与对癌症的惧怕,对手术及并发症的担忧有关。

2.疼痛

疼痛与肾包膜张力增大、血块堵塞输尿管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营养失调与长期血尿、癌肿消耗、手术创伤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感染与手术切口、置管引流有关。 5.潜在并发症 潜在并发症为出血。 (九)护理目标

(1)患者恐惧/焦虑感减轻。 (2)患者的疼痛被有效控制。

(3)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4)患者感染的危险性下降或未感染。 (5)患者术后未出血。 (十)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病情观察:癌症晚期,卧床休息,观察记录排尿情况、血尿情况。观察疼痛性质,出现绞痛时,有效止痛处理。

(2)饮食护理:鼓励多饮水,以稀释尿液。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纠正贫血。

(3)术前准备:常规术前准备,了解重要脏器功能。 (4)心理护理:肾癌一旦出现典型表现多已进入晚期,患者绝望、恐惧,对治疗失去信心。耐心解释,细心护理,精心疏导,消除不良心理或行为。

2.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取半卧位,卧床5~7d,防止过早活动导致出血。肛门排气后进食,鼓励多饮水,静脉营养。切口疼痛者酌情止痛。

(2)术后观察:观察血压、脉搏和呼吸。记录24h尿量、颜色。检测尿常规,了解健侧肾功能。

(3)预防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保持敷料干燥,及时换药。定时翻身、叩背、雾化稀释痰液以利于咳痰,防止肺部感染。

(4)引流管护理:监测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常规引流管的护理,避免压迫、折叠。一般术后2~3d无引流物排出时拔除。

(十一)护理评价

(1)患者恐惧/焦虑是否减轻。 (2)患者的疼痛是否有效控制。 (3)患者营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4)患者有无感染征象,切口有无感染。 (5)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出血。 (十二)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化疗、放疗,定期查血、尿常规,出现骨髓抑制,暂停治疗。

(2)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肺、肝、肾等易转移脏器。 二、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肿瘤,大多来自上皮组织,其中90%以上为移行上皮肿瘤。好发于50~70岁人群,男女比例约为4:1。

(一)病因 1.环境和职业

研究表明生活接触染料、橡胶塑料、油漆等或从事此类工作的人群易诱发膀胱癌。

2.吸烟

吸烟是膀胱癌的重要病因。吸烟者尿中色氨酸的代谢增加50%。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发生膀胱肿瘤的危险性也越大。

3.代谢异常

色氨酸和烟酸异常代谢物影响细胞RNA和DNA合成,产生诱发膀胱癌变的物质。

4.其他

膀胱白斑、膀胱结石、尿潴留等也可能是膀胱癌的诱因。遗传和免疫与膀胱癌亦有一定关系。

(二)病理生理 1.组织类型

膀胱癌根据来源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两类,前者占95%以上,以移行细胞癌最多见,后者少见,多为肉瘤。

2.分化程度

根据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分裂相等分为三级:Ⅰ级分化良好,低度恶性;Ⅲ级分化不良,高度恶性;Ⅱ级介于二者之间,中度恶性。

3.生长方式

分为原位癌、乳头状癌和浸润性癌。原位癌局限,不浸润。鳞癌和腺癌多有浸润。

4.浸润程度

浸润程度是膀胱癌临床(T)和病理(P)分期的依据,分别在T后标明1~4表示浸润深度,Tis表示原位癌。

(三)临床表现 1.血尿

多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终末加重而就诊。出血量与肿瘤大小、数目、恶性程度不一致,可多可少,重时可有血块。

2.膀胱刺激症

癌灶浸入深层并发坏死、溃疡、感染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为预后不良征兆。

3.排尿困难

瘤体增大或靠近尿道内口堵塞膀胱出口时,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

4.晚期表现

晚期可有肾积水、下腹部巨大肿块、下肢水肿、腰骶部疼痛等表现,亦可有恶心、呕吐、疲乏、消瘦、贫血、低热、纳差等恶病质表现。

(四)辅助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中可见红细胞、血红蛋白等。 2.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留取晨起第二次尿液,离心后找肿瘤细胞,阳性率可达70%~80%。

3.影像学检查

(1)B超:可探及直径0.5cm以上的膀胱肿瘤。 (2)CT、MRI:了解肿瘤浸润深度及局部转移病灶。 4.膀胱镜检查

常为首选,在直视下观察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以及浸润范围等,并可取活检。

(五)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

出现反复发作的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终末加重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膀胱占位性病变。

2.辅助检查

膀胱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诊疗要点 1.手术治疗

(1)保留膀胱手术:适应于表浅膀胱癌。最常应用经尿道切除,亦可选用膀胱开放术、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

(2)膀胱切除术:适应于浸润性膀胱癌。根据浸润范围及深度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或全切除术。膀胱全部切除手术后须行尿流改道手术。

2.其他治疗

浸润邻近器官的膀胱癌手术已无意义,放疗和化疗可延长生命、减轻痛苦。

(七)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与职业,了解有无吸烟史,有无癌前期病变。

2.目前的身体状况

(1)症状体征:有无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终末加重表现,是否合并膀胱刺激症及排尿困难。

(2)膀胱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有助于定位定性。

3.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患者和家属对病情、手术方式及术后排尿型态改变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对术后护理配合及健康教育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家人及社会的经济支持程度。

(八)常见的护理诊断/问题 1.恐惧

恐惧与对癌症的惧怕,对手术的担忧有关。

2.血尿

血尿与肿瘤坏死、溃疡、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营养失调与长期血尿、癌肿消耗、手术创伤有关。 4.排尿异常

排尿异常与肿瘤浸润膀胱、尿潴留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感染与手术切口、置管引流有关。 (九)护理目标

(1)患者的恐惧/焦虑减轻。 (2)患者尿液正常。

(3)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4)患者排尿正常。

(5)患者感染危险性下降或未感染。 (十)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病情观察:观察记录尿量、颜色、性状。观察有无腰部疼痛,有无下肢水肿、腹部肿块等晚期表现。

(2)饮食护理:多饮水以稀释尿液。补充营养,纠正贫血。

(3)术前准备:除常规术前准备外,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术前3天无渣饮食,术前1天禁食,应用肠道抗生素,术日晨灌肠。

(4)心理护理:患者可出现对癌症的否认,对改变正常排尿生理的不理解,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应安慰鼓励患者,消除不良心理或行为。

2.术后护理

(1)体位与饮食: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除术,术后平卧位,术后6h进食。膀胱癌全切术,术后卧床8~10d,肛门排气后进食,禁食期间给予静脉高营养。

(2)术后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出现休克征象,应及早处理。观察记录24h尿量、颜色与性状。观察记录各种引流管、造瘘管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量和颜色。

(3)膀胱冲洗:膀胱造瘘术后每天冲洗。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根据血尿情况间断或持续膀胱冲洗。常用冲洗液有0.02%呋喃西林溶液、0.1%新霉素溶液等。冲洗时,抽吸不宜用力过猛,吸出液不得再注入膀胱。

(4)预防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留置胃管,常规口腔护理,每日2次,防止口腔感染。

(5)各种引流管护理。 贴标签注明各种引流管的性能。

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一旦堵塞,及时挤压或冲洗。保证尿道外口、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

拔管回肠代膀胱术后10~12d拔管,改为佩戴皮肤接尿器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后8~10d拔除肾盂输尿管引流管,12~14d拔除尿囊引流管,2~3周拔除输出道引流管,训练自行排尿。

(十一)护理评价

(1)患者的恐惧/焦虑是否减轻。 (2)患者尿液是否正常。 (3)患者营养状况是否改善。 (4)患者排尿是否恢复正常。 (5)患者是否发生感染。 (十二)健康指导

(1)职业保护教育,指导戒烟。

(2)向患者说明尿路改道的意义,教会患者自行护理人造尿口和引流袋。

(3)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后,定期膀胱镜复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