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46卷第5期 ActaAcademiae Medicinae Jiangxi 2006,Vol 46,No5 ・ 115 ・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 刘凌芝,郑九生,余小红,刘 淮,蔡庆华,欧阳吁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及胎盘感染与宫内感染关系,进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危 险因素。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2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外周血行 HBV 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92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时胎盘组织行HBsAg 及HBcAg的检测。结果 (1)HBeAg阳性孕妇与HBeAg阴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1.2 (11/52)和0 (0/40),差异有显著性(P<O.01);HBV DNA阳性孕妇与HBV DNA阴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8.64 (11/59)和0(0/33),差异有显著性(P<O.025)。(2)92例HBsAg阳性孕妇的胎盘中共检测出43例HBsAg和 (或)HBcAg阳性,阳性率由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由胎盘屏障的蜕膜细胞(DC)、滋养层细胞 (TC)、绒毛问质细胞(VSC)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感染而致的宫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比值比(0R)分别 为4.53、7.15、9.33和24.33,0R值从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 新生儿宫内感染与孕妇乙 肝感染状态有关,HBV宫内感染以经胎盘感染为主,感染胎儿的途径可能是通过细胞转移方式实现的,胎盘屏障 对胎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HBeAg阳性、HBV DNA阳性及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感染是新生儿宫内 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盘;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12.62;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94(2006)05--0115--03 Study on Hepatitis B Viru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State and its Correlation Factors LIU Ling-zhi,ZHENG Jiu-sheng,YU Xiao-hong,LIU Huai,CAI Qing-hua,OU Yang-yu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Jiangxi Provincial Health Care Facility of Women and Children,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HBV)infec— tions status in pregnant women and Placenta infection to intrauterine fetal infection,and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for HBV intrauterine infection.Methods ELISA and PCR were used for detection of HBV infection markers of serums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92 HBsAg positive mothers and newborn infants of them.S—P immunohistochemical straining with monoclonal anti—HBs and anti— HBc antibodies were used for detection of placenta born of 92 HBsAg positive mothers.Results (1)The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among the infants of maternal HBeAg positi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ternal HBeAg negative(P<0.O 1);The newborn infants infection rate of HBV DNA positive materna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ternal HBV DNA negative (P<O.025),(2)HBsAg and/or HBcAg were detected in 43 of 92 placentas of HBsAg positive mothers,The positive rates in decidua1 cel1,Trophoblastic cel1,villous stoma eel1 and villous cap— illary endothelial cel1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of HBV infection from materna1 side to feta1 side of placenta.The ORs of HBV intrauterine infections due to infections of DC,TC,VSC and VCEC of placenta barrier were 4.53,7.15,9.33 and 24.33.respectively,There was a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ORS from materna1 side to feta1 side of placenta.Conclusion (1)The main route of HBV 收稿日期:2006一O4—26 作者简介:刘凌芝(1972一),女,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产科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16・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46卷第5期 ActaAcademiae Medicinae Jiangxi 2006,Vol 46,No¥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fetus is transplacental,the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BV may be a cellular transfer,Placental barrier can offer conservancy effect on fetus to some extent.(2) The risk factors of HBV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re maternal HBeAg and HBV DNA positive and HBV infection of placental villous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1. KEY WORDS:hepatitis B virus;infection;placenta;risk factors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范围流行,我 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 是导致众多HBV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DNA定量测定范围为lO ’ ’。拷贝/mL。 3) 胎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链霉素抗生 物素蛋白一过氧化酶连接(S—P法),分别用鼠抗人单 随着各种阻断HBV宫内感染研究工作的开展,仍 有5 ~15 的母婴传播率u j。虽有很多研究表 明经胎盘感染是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途径,但因胎 盘其特殊的结构和免疫学特性,目前HBV宫内感 染机理尚未明确,因此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 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预防工作,对控制 乙肝流行有重要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2004年1O月 ̄2005年12月在江西省妇幼 保健院足月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分娩前应用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孕妇外周血行乙肝血清标志物 (HBVM)筛选,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 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 毒核心抗体(anti—HBc)均阳性(简称大三阳)的孕 妇52例,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 anti-HBc均阳性(简称小三阳)的孕妇4O例;92例 孕妇中HBV DNA阳性59例,HBV DNA阴性33 例。受检孕妇在孕期无先兆流产、先兆早产史;肝 功能正常;孕妇血清甲、丙、丁、戊肝炎系列检查 呈阴性。孕妇年龄、孕产次、胎龄均无明显差异 (P>O.05)。 1.2方法 1)标本收集:孕妇分娩前及其新生儿出生后 24 h内未行免疫阻断前均抽取静脉血,及时分离血 清,一2O℃冻存,待检。92例HBsAg阳性孕妇和 1O例HBV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的孕妇胎盘娩出后 立即于胎盘中央处取大小约为1 cm×1 cm×2 cm 数块组织,包括胎盘全层,马上浸人1O 9/6多聚甲醛 液中固定,石蜡包埋,连续5 tzm切片,待检。 2)HBV血清标志物及DNA检测:_m清标志 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DNA采用 荧光定量聚合酶联链反应(PCR)法,试剂由中山达 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LIGHTCYCLER荧光 定量全自动PCR系统由瑞士罗氏公司提供。HBV— 克隆抗HBs和兔抗人单克隆抗一HBc检测HBsAg 和HBcAg。应用DAB进行显色,以HBsAg和 HBcAg阳性肝组织作为阳性对照,HBV血清学标 志物均阴性的孕妇胎盘为阴性对照,磷酸平衡盐溶 液(PBS)作为替代对照。一抗及UltraSensitive SP超敏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 司。阳性细胞的判断标准:细胞结构清楚,细胞浆内 有明显的棕褐色颗粒显示,阳性细胞与背景对比清 晰,背景结构清楚,不显色。 4)宫内感染及胎盘ttBV感染诊断标准:(1) 宫内感染诊断标准:新生儿出生24 h内主动和/被 动免疫预防实施前血清HBsAg和(或)HBV DNA 阳性(HBV DNA>1.O0:<1O。拷贝/mL则为阳 性)。(2)胎盘感染诊断标准:胎盘不同类型细胞中 HBsAg和HBcAg任一项指标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在SPSS12.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分析,所用的统计学方法包 括 。检验、病例对照研究的比值比(OR)和95 可 信限的计算,以P<O.05为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新生儿HBV宫内感染与母亲HBV感染状态 相关性 52例乙肝大三阳孕妇新生儿HBV宫内感染 l1例(21.2 ),40例乙肝小三阳孕妇新生儿HBV 宫内感染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 7.71,P<O.01);59例HBV DNA阳性孕妇新生儿 HBV宫内感染11例(18.64 ),33例HBV DNA 阴性孕妇新生儿HBV宫内感染0例,两组比较差 异有显著性( 。一5.33,P<O.025)。此l1例发生 宫内感染的新生儿中,母亲均为大三阳且HBV DNA阳性,宫内感染率为l1.96 (11/92),表明 HBeAg阳性和HBV DNA 阳性是HBV宫内感染 的高危因素之一。 2.2新生儿HBV宫内感染与胎盘感染的关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46卷第5期 ActaAcademiae Medicinae Jiangxi 2006,Vol 46.No5 ・117・ 92例HBsAg阳性孕妇中有43例(46.73 9,6)胎 障的DC、TC、VSC和VCEC感染而致的宫内传播 盘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呈HBsAg和(或)HBcAg阳 的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分别为4.78、7.15、9.33 性,蜕膜细胞(DC)、滋养层细胞(TC)、绒毛间质细 和24.33,OR值从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上升 胞(VSC)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的阳性 的趋势。且当VCEC HBV感染后,宫内传播的危 率分别为40.2 9,6(37/92)、32.6 (30/92)、28.2 9,6 险性则是VCEC未感染者的24.33倍,两组相比, (26/92)和17.3 (16/92)。阳性率由胎盘的母面 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详见表2。表明 至胎儿面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胎 HBV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是一个从母体面至胎儿面、 盘各层细胞HBV感染率,宫内感染组与未感染组 细胞至细胞间传递的过程,VCEC HBV感染也是 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d0.05),由胎盘屏 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表1 胎盘各层细胞感染与胎儿HBV宫内感染关系( ) 细胞类型 宫内感染组 宫内未感染组 95 ̄CI X。P DC O.O44 TC 0.007 VSC 0.002 VCEC <O.001 3讨论 床依据。研究中还发现11例HBV感染的新生儿 有9例HBV DNA阳性,其原因除了新生儿感染乙 3.1新生儿HBV宫内感染与母亲HBV感染状态 型肝炎病毒之后的高度复制和HBV DNA检测敏 有关 感性高以外,是否与孕期性行为存在着母胎细胞直 本研究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l1.96 接转运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11/92),与国内外现在仍有5 ~15 9,6的母婴传播 3.2新生儿HBV宫内感染与胎盘感染相关 率相符合口 ]。目前针对HBV官内传播影响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HBV官内感染机制是经胎盘感 的研究有很多,董若琳 等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 染,报道的研究结果差异显著,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 应(Fo PCR)技术检测孕妇血清及脐血中HBV 化学方法检测92例HBsAg阳性孕妇胎盘,发现 DNA,得出胎儿宫内感染与孕妇HBV感染状态和 HBsAg和(或)HBcAg感染的阳性率为46.73 , HBVDNA检出率有关;王素萍 等采用非条件lo— 与岳亚飞 等的研究相符。说明HBV不仅可感染 gistlc回归模型对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 胎盘并在其中复制,且有HBsAg及HBcAg的表 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等73项危 达,并提示胎盘细胞可能存在着HBV的受体。另 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孕妇PBMC、血清HBV DNA 外在研究中发现胎盘HBcAg及HBsAg阳性信号 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 多呈局灶性分布,同肝脏一样存在着细胞间传递的 素。母亲HBV感染标志物中HBeAg和HBV 机理,且检出率及阳性细胞数目从DC、TC、VSC至 DNA反映病毒高度复制,与外周血病毒的量存在着 VCEC呈依次递减的趋势,显示了胎盘抗病毒的特 正相关。由于绒毛间隙充满着母亲的血液,故胎盘 殊机能,进一步说明HBV经胎盘传播的途径是通 的这种生理结构奠定了母血中的乙肝病毒直接接触 过细胞转移的方式实现的,至于HBV在胎盘中的 胎盘细胞并形成感染的基础。本研究发现HBeAg “逐层转移”,可能是以“HBsAg-抗一HBs复合物”的 和HBV DNA阳性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远远高 形式,由FcY Ill受体介导而完成的 ]。胎盘感染 于HBeAg和HBV DNA阴性者,虽然HBeAg和 的方向来自于母亲,而非胎儿,提示HBV宫内传播 HBV DNA阴性组胎盘有一定数量的HBV感染 不是由于卵和(或)精子造成的先天传播为主。 率,但却无一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表明HBeAg 本研究中由胎盘屏障的DC、TC、VSC和 和HBV DNA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密切相 VCEC感染而致的宫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比值比 关,是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同时也为 (OR)分别为4.53、7.15、9.33和24.33,OR值从胎 单纯HBsAg阳性孕妇是否需要宫内阻断提供了临 (下转第128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8・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46卷第5期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1iangxi 2006,Vol 46,No5 周围正常组织发生放射损伤的可能性。 3.3 MRI在伽玛刀术后随访复查疗效评估中的价 值 失组中98 9/6的病例为脑转移瘤、生殖细胞瘤和鼻咽 癌;1年~1年半内肿瘤缩小组中92 为垂体瘤、脑 膜瘤、听神经瘤等;1例听神经瘤术后囊变出现一过 伽玛刀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标定头部病灶的 靶点位置,通过小野、单饮、大剂量伽玛射线聚焦照 射,使病灶(靶组织)发生生物学改变而达到治疗目 性增大;2例脑膜瘤和5例胶质瘤出现增大;有1例 出现面神经和1例外展神经损伤,其余均无并发症。 通过对MRI复查片的评估,笔者认为治疗计划安 全、有效,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经大剂量伽玛射线 照射后,瘤内毛细血管与周围细胞的液体交换遭到 破坏 ,肿瘤发生坏死、囊变、吸收、缩小、消失。 MRI平扫+增强可准确显示伽玛刀术后肿瘤体积 的变化、肿瘤坏死、囊变的范围及是否发生瘤内出 血。 通过对MRI复查片的评估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进一步认识到病变性质、大小、部位、治疗剂量与治 疗效果的关系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根据上述关系, 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治疗计划,既遵循放射外科小 野、单次、大剂量的治疗原则,又结合普通放疗原理 对大病灶实行体积分割或剂量分割的治疗方法,根 据病灶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治疗手段,进 一伽玛刀术后影像随访常根据不同病种从术后1 ~6个月开始,一般行MRI复查,对较大肿瘤可考 虑先行CT复查。影像复查观察肿瘤变化的内容包 步提高伽玛刀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MRI在伽玛刀术前 括病灶消失、缩小、不变、增大、囊变(包括不强化或 不强化区扩大)。本组389例中,影像复查161例, 其中行MRI(平扫+增强)复查132例,MRI显示病 灶影像变化令人满意;行CT(平扫+增强)复查29 例,CT对形态、密度变化较明显的病灶显示良好, 诊断、定位、治疗计划设计及术后随访疗效评估中具 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E13 高元桂,蔡幼,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j£京:人民军医 出版社,1993:91. 但对显示病灶的细微改变及对小肿瘤效果较差。 通过对伽玛刀术后161例头部肿瘤患者的随访 及MRI复查的评估,共有39例肿瘤消失,74例缩 小,40例无变化,21个月的实际肿瘤控制率(he瘤消 失、缩小或不变)为95 ,其中1~6个月内肿瘤消 Ezl 张永军.颅内肿瘤伽玛刀治疗后MRI征象分析EJ].中国医学 影像技术,2000,16(6):41 d.. (上接第l17页) 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作为胎盘 屏障的最后一层细胞VCEC感染后宫内传播的危 险性则是VCEC未感染者的24.33倍(P<0.001), 两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表明绒毛毛细血管内 参考文献: E1]GHENDON Y.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High Incidence Countries【:J].J Virol Methods,1987,17:69— 79. [23阎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官内传 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5. [33董若琳,唐少华,郑廷迪,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与胎 儿官内感染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6):362— 363. 皮细胞感染与否是宫内感染发生高危因素之一,与 阎永平等研究结果相似 J。另外16例胎盘VCEC 受到感染,但只有l1例发生宫内感染,并不支持胎 盘感染必然造成宫内感染的假想L9],其原因可能与 胎盘本身特殊屏障功能,HBV—DNA处于不表达状 态,HBV隐匿于肝脏或肝外组织中及检测方法尚不 够灵敏有关。 [4]王素萍,李铁刚.魏俊妮,!等.乙型肝炎病毒官内感染相关因素 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0):670—672. [5]岳亚飞.姜祥,石磊,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理的研究 [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4);224~226. [6]XU D Z.YAN Y P,ZOU S M,at a1.Role of Placental Tissues i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J].Am J Obstet Gynecol,2001,185 i981—987. 综上所述,宫内感染与孕妇乙肝感染状态有关, 宫内感染的途径以经胎盘传播为主,HBeAg、HBV DNA阳性和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感染是宫 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对具有上述危险因 [7]阎永平,徐德忠,王福生,等 乙型肝炎病毒官内感染的机制 [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6);548・560. [8]刘颖琳,张建平,张睿,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盘的免疫组织 病理学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5):278—280. [9]LIN H H.HBsAg in Placentas[J1.AM Obstct Gynecol,1990, 169:1361. 素的高危孕妇进行宫内阻断,既可降低人群HBsAg 携带率,同时也避免了因单纯HBsAg阳性孕妇进 行宫内阻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