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J Shanxi Med Univ)2002年6月,33(3 文章编号:1007—6611(2002)03—0293—03 ・29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预防的研究动态 孔宪毅 综述, 王素萍 审校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太原030001)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子宫疾病;危险因素; 传播机制;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 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保守估计全球有3亿5千万HBV携 带者,约25%发展为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1。 HBV的传播在西欧和北美主要发生在青年人和成年人,生 活方式、职业接触和地方性的HBV流行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而在亚洲和非洲则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母婴传播是造成儿 童HBV感染的最主要途径【2l。我国是乙型肝炎严重流行的 地区,以HBV血清学指标计算人群总感染率为57.6%;乙 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平均为9.8%,即我国 有1亿多人为Hr ̄Ag携带者。其中约1/3是母婴传播所 致【3・引。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乙肝大国。HBV母婴传播的 控制关系到我国子孙后代的健康及人口质量,意义重大。 根据孕产期的发展,一般分为产前即宫内感染(in. trauterine infection)、产中及产后三个阶段来研究HBV母婴 传播问题。产中及产后感染的机制已基本明了,联合应用乙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和乙 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阻断。而宫内感染从危险因素到防 治的很多问题还是一个黑箱,解决HBV母婴传播的关键和 难点就是宫内感染问题。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HBV宫内感 染及其预防的研究动态作一简要总结,希望能对HBV宫内 感染的研究有所裨益。 1 HBV官内感染的诊断及感染率 早期的研究采用脐带血HBV血清学指标作为HBV宫 内感染的诊断指标,但脐血易受母血污染,不能真实地反映 HBV宫内感染的情况【5 J。目前认为,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 检测股静脉血}玎BsAg或HBVDNA是诊断HBV宫内感染的 可靠指标。据报道,以瑚Bs 阳性孕妇新生儿股静脉血 瑚Bs 为指标,HBV宫内感染率为4.3%~15%【 ,7l,若以 HBVDNA计,该率为30%~61%[5-8]。最近,Wang等【 J报 道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出生时即已感染HBV,且血清HBVDNA阴性 者中仍有15.79%(6/38)PBMC中HBVDNA阳性,由此认 为,PBMC可作为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 2 HBV官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HBV宫内感染的诸多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HBV在 母体内复制的活跃程度,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多项研究所证 实。母亲孕期外周血的瑚BSAg滴度、}玎 Ag滴度和HBVD. NA含量是衡量HBV在母体内复制活跃程度的常用指 标【l0 3l。Okada报告1O名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全部 被感染并成为慢性HBV携带者,而7名抗一HBe阳性母亲 的新生儿均未被感染。徐德忠等…】的研究表明,母亲血 3eAg与宫内感染有明显相关,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OR值 分别为14.46、17.O7。刘志华等【l0 J对185例HBsAg阳性孕 妇的研究表明宫内感染率随母亲血清HBVDNA含量的增 加呈增高趋势( =15.49,P<0.01)。林坚等【0】的研究表 明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其母亲HBVDNA测定量每毫升 (7.2±3.1)copies,明显增高。李寿复等【5 J报告8例抗一}玎Be 阳性、髓vDNA阳性母亲的婴儿中2例发生感染。提示 HBeAg阴性,抗一HBe阳性仍然可能存在HBV复制,这可 能是由于抗一HBe阳性、|玎BvDNA阳性者HBV前C区出现 点突变产生终止密码,阻断了前C序列的表达而无阳3e 产生与分泌。因此,抗一HBe阳性孕性应检测HBVDNA以 确定其传播HBV给其婴儿的危险性。 此外,有研究表明孕妇先兆早产史、胎儿宫内窘迫、头盆 不称、孕妇年龄、新生儿性别、孕妇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 tein,AFP)水平、第一产程时间长短、胎盘体积和脐带长度、 产后出血量、羊水污染等因素与HBV宫内感染有 关【1 ,14, 】,但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且联系强度都比较弱, 需进一步证实。 3 HBV官内感染的传播机制 HBV宫内感染传播机制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内 外陆续有一些报道,但结论各异。Ohto等【16]研究了5例宫 内感染新生儿,母亲有3例先兆流产或早产史,而27例未发 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仅有两例母亲有先兆流产或早产史, 提示先兆流产或早产可能为HBV宫内感染的途径。Lucifo— ra等n7】的研究表明,HBcAg阳性的胎盘可出现基质水肿,血 管破坏,包括新生儿血管的破坏。可能与船c 可作为内 皮细胞损害的直接介质有关。另一方面,纤维蛋白沉淀可使 血管通透性增加,提示病毒本身即可造成绒毛毛细血管破 坏,使母血进入胎盘。 唐时幸【18 J的研究未证实先兆流产或早产史与HBV宫 内感染有关。却发现2例胎盘组织有HBVDNA存在,提出 HBV宫内感染与胎盘HBV感染有关。闰永平等【19]的研究 结果显示:孕早期胎盘HBV感染率较低,仅4.2%(1/24), 主要发生在蜕膜,至孕中期时,HBV可感染胎盘各型细胞, 感染率为18%(2/11);足月胎盘感染率达44.6%(45/101), 而且从胎盘母面至胎儿面HBV感染率逐渐下降,多因素分 析显示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9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J Shanxi Med Univ)2002年6月,33(3 关,OR=16.15。提示HBV可能经胎盘各层细胞传递转移 至胎儿血循环,从而导致宫内感染。王素萍等[ 。・21]对158 例HBsAg阳性孕妇产后胎盘和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表明,胎盘HBsAg、 BcAg、HBVDNA阳性率从蜕膜细胞、滋 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到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率逐 渐降低,趋势 分别为124.38、124.91、32.20(P值均< 0.01),而新生儿宫内感染危险性有增高趋势,趋势 分别 为9.62、6.86、3.74(除HBVDNA外P均<0.05)。另外,徐 德忠等[22]应用双标记法与共聚焦显微镜在2例胎盘组织中 均发现HBsAR一抗HBs复合物存在于滋养层细胞浆及胞膜 上,而且在绒毛问质细胞上也存在此复合物。由此推测 HBV可能以HBsAg一抗HBs复合物的形式,由FcTRⅢ受体 介导完成在胎盘组织的逐层“细胞转移”,并进一步证实了胎 盘HBV感染与HI3V宫内感染的关系。 徐德忠等【“・ J综合国内外的结论提出了关于HBV宫 内感染有血源性与细胞源性两条途径的假说,①由于某些因 素,如先兆早产或先兆流产,引起胎盘微血管的破损,使含有 高浓度HI3V的母血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②HI3V可能通过 FcTR ̄介导r-imAg一抗Ht3s复合物的形式进入胎盘组织, 经各层细胞间传递转移至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的感染。 关于PBMC在HBV宫内感染中的意义,有些学者作了 初步的探讨,但是PBMC在FIBV宫内感染中所起的作用还 需要进一步证实。 Badur等【2 J检测到8例新生儿PBMC中FIBVDNA均 阳性,其出生时母亲PBMC中也检测出HBVDNA,说明母婴 PBMC中FIBVDNA阳性呈正相关。门可等 J的一项研究 表明孕妇PBMC的感染率(46.2%,24/52)与孕妇I-IBsAg滴 度呈正相关。但与新生儿的t-IBV感染无显著相关,从而认为 被HBV感染的PBMC通过胎盘途径感染胎儿的可能性不 大。王素萍[21]在研究中观察到6例新生儿未发生胎盘感染 而发生了宫内感染,其中5例新生儿PBMC中HBVDNA阳 性,认为不能排除母亲感染了HBV的PBMC穿过胎盘屏障 导致胎儿感染的可能性。 搞清HBV宫内感染的机制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阻断 HBV宫内感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种种假说或推测都需要 更多从群体水平、分子水平及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来证实。 4 HBV官内感染的预防 和成年人的HBV感染一样,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 后的治疗尚无良策,因此预防为根本。相对于产后的亡羊补 牢,产前预防更为关键。有研究表明对HBsAg阳性母亲注 射HBIG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91%~94.3%[25,26]。虽 然其效果及远期效应仍须更全面的研究。但若能对所有的妊 娠妇女早期进行HBsAg的筛查,HmAg阳性者注射HBIG. 能在相当程度上预防HBV宫内感染。另外,孕前如发现 HBVDNA及HBsAg高水平合并HBeAg阳性者应积极治疗, 尽可能待船eAg转阴后怀孕。HmAg滴度高、HBeAg阳性 或多次检查HBVDNA阳性含量较高者必要时可考虑终止 妊娠。 在高危儿出生后,可以联合应用主动及被动免疫的补救 措施。国内外报道的乙肝疫苗保护率从33.3%到100%不 等[27-30],可能和所研究的人群不同有关,也存在测定指标 不统一而不能比较的问题。母亲的HI3V高传染性是导致部 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关于可 能导致免疫失败的母血血清HI3VDNA临界值相差很大(5 ~625 ng/L)[31-33】,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HBV变 异株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关注。CarI/ ̄n等[圳首先报道疫 苗诱导的I-IBV变异株,HBV S区…a决定簇等145位氨基酸 由甘氨酸被精氨酸取代的变异株不能被抗一HBs中和。以 后发现其他与乙肝疫苗免疫失败有关的…a’决定簇变异,位 于144、139、126等氨基酸残基[35-37]。吕睛等[38]也报道免 疫失败儿童血清HBV S区发生113、126、127、131、161位氨 基酸变异。并提出存在几种可能,①母亲感染的就是变异 株,或者变异株/野毒株混合感染,变异株通过母婴传播感染 了婴儿。②婴儿感染的是野毒株,接受免疫接种后,野毒株 在抗一|{】3SAg的免疫压力下发生了免疫逃避变异。③接种 疫苗后,机体产生了有效的免疫应答,在免疫压力选择下感 染了变异株。进一步阐明这些关系对防治HBsAg基因变异 株感染和提高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Zuckerman AJ.Effect of hepatitis B virus mutants on efficacy of vaccination[J].Lancet,2000,355(9213):1382--1384. 【2] Kane MA.World—wid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J].Soz Praventivmed,1998,43(Suppl 1):¥24~26,¥98~100. [3] Chang MH.Chronic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8,13(5):541~548. [4]Ghendon Y.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high in— cidence countfies[J].J Virol Methods,1987,17(1—2):69~ 79. [5]李寿复,罗光湘,刘淑华,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与围产期 传播【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7。8(3):154~157. [6] 王紊萍,徐德忠,闰永平,等.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 I-I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状况的研究[J].卫生 研究,2000,29(supp1):23--26. [7]巫善明,李超群,邱申熊,等.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围产儿的影 响【J].肝脏,2000,5(3):139~141. [8]林坚,廖莳,王春平,等.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与母婴 传播的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3(4):211--213. [9]Wang SP,Xu DZ,Yan YP,et a1.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sta. tus in the PBMC of newborns of HBsAg positive mothers[J]. WJG,2000,6(Suppl 3):58~59. [1O]刘志华,徐德忠,闰永平,等.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 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 (3):133~134. [11]徐德忠,闰永平,徐剑秋,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因素和机 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24~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J Shanxi Med Univ)2QQ 生鱼旦 ( ・295・ [12] 吴淑兰,吴艳玲,孙宝佳,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机率及 感染因素的调查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 223~225. [13] 门可。王福生,徐德忠,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其相关因 素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6,17(1):28--29. [14] 朱科伦,马佩球,范玉娴,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高危因 素[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2):80--82. [15] 王素萍,徐德忠,闰永平,等.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危险因素 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9,18(4):251--252. [16] Ohto H,Lin HH,Kawana T,et a1.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lacental leakage[J].J Med Viro1.1987,21(1):1~6. [17] Lucifora G,Mat-tines F.Calabro S,et a1.}玎3cAg identification in the phcental cytotypas of symptom—。free I-msAg—。carrier moth— el-s:a study with the immunoperoxidasemethod[J].Am J Obstet Gynecol,1990,163(1 Pt 1):235--239. [18] 唐时幸.乙肝宫内感染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 学存:志,1991,12(6):325~326. [19] 闰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不同 孕期胎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态[J].中华医学杂志,1998, 78(1):76--77. [2O] 王素萍,李王目诚,王树党.胎盘I-IBV感染状况与新生儿I-IBV 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9,15(4 一A):1~2. [21] 王素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分子流行学研究[D].太 原: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99. [22] 徐德忠,闫永平.王素萍,等.胎盘组织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 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3): 176——177. [23] Bedur S,Lazizi Y.Ugurlu M.et a1.Tmnsplacental passage of hepatitis B vim DNA from heptitis B e natigen—negative mother nad delayed immune response in newborns[J].J Infect Dis. 1994。169:704~706. [24] 门可,徐德忠,闰永平,等.血HBsAg、}Ⅱ 阳性孕妇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HBV感染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 (10):597~599. [25] 朱启镕,吕晴,顾新焕.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初 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2):93--95. [26]刘颖,庄依亮.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 毒宫内感染[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2):92~94. [27】高寿征.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J】.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8. [28] 王树声,李艳萍,李荣成.等.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阻断乙型 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5,9(2):132~134. [29] 杨智聪,宋益贵,刘于飞,等.乙肝基因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的效果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2):46--47. [3O]Wheeley SM,Jackson PT,Boxall EH,et a1.Prevention of peri— 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I-IBV):a eomps_rison of two prophylactic schedulse[J].J MedVirol,1991,35(3):212-- 215. [31] Ip HM,Lelie PN,Wong VC,et a1.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ivrus carrier state in infants according to maternal serum levels of HBVDNA[J].Lancet,1989,(8635):406~410. [32] 邓新清,欧阳佩英,田美英,等.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 同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的关系[J].中华实验和 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10(3):267~270. [33]邓新清.徐志一,欧阳佩英,等.母亲血清乙型肝炎表明抗原、e 抗原滴度与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关系[J].中 华传染病杂志,2000,18(4):232~235. [34]Carman WF,Zanetti AR,Karayinanis P,et a1.Vaccine—induced escape mutant of hepatitis B virus[J].Lancet,1990,336(871 1): 325~329. [35]He Jw,LuQ,ZhuO_R,et a1.Mutationsinthe‘a’determinant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mong Chinese infants receivign ac— tive postexposure hepatit ̄B irnmunization[J].Vaccine.1998,16 (2—3):17O~173. [36]Ni F,Fang D.Gan R.A new immune escape mutant of hepatitis B virus with an Asp to Ala substitution in aa144 of the envelope major protein[J].Res Viro1.1995,146(6):397--407. [37]I-IsuHY,ChangMH,NiYH.Surface genemutants of hepatitisB ivrus in infnats who develop acute or chronic infections despite immunoprophylaxis[J].Hepatology,1997,26(3):786--791. [38] 吕晴,朱启镕,俞蕙,等.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株感染临 床特征[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43--45. 作者简介:孔宪毅,男,1975—0l生,在读硕士. [收稿日期:200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