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理想的风筝》教案及说课

来源:华佗小知识

  在第四次作业中提交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是本人执教的一次公开课例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实施,当时颇得教师好评,现在精心整理一下,做个深入的反思:

  一、回归词串,巧妙串联复习,整体回顾全文内容。

  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开课伊始出示的词串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又呼应低年级内容,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作为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二、关注作家,适时适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顾全文内容后以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创设了走进作家心灵的情境,加上教师的深情朗读,唤起学生探知作家心灵的强烈愿望,开启学生阅读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探究课文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了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灵,我找准了焊接点,挖掘搜索了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以生为本,把准重难点长文短教。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 “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教师的按部就班教学法,采用了直扑中心的方法,从重点段开始突破,这一方法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无关紧要的内容暂且忽略,也巧妙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四、以读为本,深入细腻品味言语。言语是文章情感流动的血脉,纵横组合,唯有引导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方可达到阅读教学的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是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一过程,既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升华,自然顺畅。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过程中的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阅读所得,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理解生活、工作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着、自强不息,更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特点。

  六、紧扣主题,渗透人文教育。在课堂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里“回顾开头,升华情感”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