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来源:华佗小知识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未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教学本文应结合这一实际展开教学。

  对于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知之甚微,所以抓住重点段落,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是本文教学的突破点。

  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应加强训练,在训练中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恐龙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整体感知。

  1、请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大声读出来。(板书:恐龙)

  2、请看一组图片,并大声叫叫它们的名字。这些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恐龙能飞,你们相信吗?(板书:飞)

  3、根据课题质疑。

  ①只有有翅膀的鸟儿才能飞,恐龙怎么能飞呢?(板书:恐龙、鸟儿)

  ②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

  ④哪些恐龙飞向蓝天?

  二、把握演化过程,深入揣摩词语。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体会用词准确。

  1.学习第一自然段。(在一生读、评价读、分角色读中想象恐龙、鸟儿的样子)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恐龙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②抓住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张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画卷”古生物学家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二)释疑: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2、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②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

  

  繁衍生息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种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

  大小似狗,形态像鸵鸟

  形态各异的

  庞大家族

  数千万年后

  有些两足奔跑

  有些四足行走

  有些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有些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

  猎食性恐龙

  数千万年后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羽翼,会怕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③引读:整体感知恐龙的进化过程。

  ④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按照时间顺序)(板书: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⑤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了天?他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最后讲他们其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么的愿望?(希望那个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谈谈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总结概括全文,唤起对科学的兴趣。

  1.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或者你还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2.播放电影《恐龙》片段。

  3.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本中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同学们,也许我们中间就会有一些人,将来能用自己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重现恐龙演变成鸟儿的这一历史进程。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                   鸟儿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