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景色、风情及文化意蕴——评金蓓蕾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来源:华佗小知识

  【预设目标】

  1、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和几个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进一步体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3、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预设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预设流程】

  课前谈话:

  1、参观德国,生说感受。

  2、你对德国还有哪些了解?(生交流资料)

  一、读题复习,引出中心句

  1、读课题,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谁来读读课题?假如有人问你“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该怎么读?那问你“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呢?”又该怎样读?假如同时问这两个问题,又该怎么读?

  2、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让我们读起书来就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样才有滋有味。读书应该这样!分析课文也是如此,这节课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好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奇丽与奇特

  1、出示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的景色)齐读。

  2、“奇丽”什么意思?(奇特而美丽)

  3、那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景色的美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景色的奇特呢?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体会,有了感受之后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4、好,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1) “景色的奇丽”。(你从哪儿感受到景色的美丽?)

  预设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a、请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b、你听出了什么?(花多)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c、指导朗读。

  d、你们还从哪看出花多?

  e、理解 “应接不暇”。

  a、(想象说话:他看到了 ,看到了 ,看到了 ……)(哇,这么多的花,让季羡林先生看了左边的又想看右边的,看了楼上的又想看楼下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的,看得他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b、谁能把这种应接不暇的无限美景读出来呢?

  f、读得真好(点红词语),让我们也一起来感受花的多。

  g、你还听出了什么?(花美)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抓住“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这些词体会景色的美丽。(读)

  a生活中你看到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吗?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b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加深感受。师解说,指导读出词的味道。

  c、补充词语,分享资料。

  d、指导朗读。

  h、你还从哪儿体会到花的美?

  i、齐读句子。

  (2) “民族的奇特”

  ① 预设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a 他们把花养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欢花呢?(不是)

  b回答问题要有证据,你说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c、噢,原来他们也喜欢养花,养花可是件修心养性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养在屋子里)

  d、谁家养花?举手。(大多数都举手)

  e、你们家养花的目的是什么?

  f、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g、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奇特)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

  ②预设二:“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理解“花的脊梁”(出示实物,生指)

  b、出示句式:在屋内,房东看到的是 看不到的是

  在街上,人们看到的是 看不到的是 

  c、那么,既然不是德国人不喜欢花那又是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③预设三:“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a、生交流。

  b、文中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留学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点红)

  c、“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值得人深思)

  d、“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e、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f、小结,齐读句子。

  5、读得真好,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种奇特而又美丽的景色是谁让我们享受到的?(德国的居民们)难怪季羡林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读,师板书:奇特的民族)

  6、正是因为这个奇特的民族拥有高尚的境界“我为人人”生接读─—第二自然段重点句,所以才有了“人人为我”的奇丽景色。在德国家家户户都是如此,生接读——每一家……耐人寻味的。

  7、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会)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8、感受美丽永恒(划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美丽没有改变,指什么没有改变?(景色、心灵、花、境界)

  (2)指导读句子。

  (3),几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这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思想也没变,难怪季羡林先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出示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季羡林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景象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又是什么?他在梦中都做到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下来。

  (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

  (5)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最后,让我们跟随季先生再次走进德国,配乐朗读小诗。

  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栽满鲜花,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

  依然莞尔一笑,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境界

  依然耐人寻味,

  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这奇特的美!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