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劳资纠纷应该如何处理

来源:华佗小知识

劳资纠纷的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四种:

一、协商程序。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问题发生后,通过私下沟通的方式解决争议问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协商解决争议,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但是,协商程序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

二、申请调解。调解程序是指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就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与协商程序一样,调解程序也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且调解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三、仲裁程序。仲裁程序是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仲裁委依法开庭审理,并作出仲裁裁决。仲裁劳动争议的法定前置程序,争议发生后必须经过仲裁,不得直接起诉到法院。

四、诉讼程序。诉讼程序的启动是由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启动的程序。诉讼程序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程序性,作出的判决也具有强制执行力。

那么如果仲裁或者判决之后,对方还是不履行的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是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

强制执行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申请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执行;

第二步为法院收到申请后,进行核查,确定是否立案;

第三步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第四步为执行员发出执行通知,并强制执行;

第五步为执行员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综上所述,劳资纠纷可以通过以上分享的方式来维权,其中强制执行属于维权的最后一个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强制执行的周期一般是比较长的,一定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心理准备。

劳资纠纷找什么部门解决

(一)企业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如何处理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处理有以下途径:

(1)医患双方自行协商。

(2)行政处理。程序是:向医院所在地卫生局医政科递交书面“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书”,写清楚患者个人情况、诊疗经过、造成伤害的证据(X光片,医院病历复印件、诊断证明等)、患者的要求;卫生局对有关情况到医院调查,征求双方意见是否同意调解;如不同意调解或调解不成,将医患双方有关材料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是否赔偿以及赔偿数额的调解,调解不成则由法院判决。

(3)司法途径,直接到法院起诉。

(4)通过第三方调节机制进行调解(如果当地建立了这个组织的话)。

(5)当地政府信访。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

第十一条

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的,应当由涉及的所有医疗机构与患者共同委托其中任何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只可以向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三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内容由 尹利兵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