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资发放时间在劳动法中是如何规定的?

来源:华佗小知识

劳动法规定工资发放时间需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工资应在约定日期支付,遇节假日则提前支付。工资凭证应给予劳动者,防止假工资单和少缴纳社保、公积金。法定休假和参加社会活动期间也应支付工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在5日内一次性付清工资。用人单位遇到自然灾害等无法支付工资情况下,可延期支付,但需获得工会同意。延期时间由劳动行政部门确定。

法律分析

劳动法关于工资发放时间没有规定,具体的支付日期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确定。具体要求如下:

1、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曰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对于实行小时工资制和周工资制的人员,工资也可以按日或周发放。对完成一次性临时劳动或某项具体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有关协议或合同规定在其完成劳动任务后即支付工资;

2、用人单位发放工资应该给付工资凭证,严格防止用人单位做假工资单,存折上一部分,现金一部分,以此少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少支付经济补偿金;

3、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4、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5日内一次性付清劳动者工资。

用人单位具有以下情形的,可以按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

1、用人单位遇到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工资;

2、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在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后,可暂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延期时间的最长限制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各地情况确定。

拓展延伸

劳动法中工资发放时间的法定要求和限制是什么?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工资发放时间必须遵循一些法定要求和限制。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及时支付工资,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的周期。其次,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或虚拟货币方式支付。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拖欠工资,不得少发工资,也不得随意扣除工资。对于违反工资发放时间的规定,劳动法还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机制。因此,用人单位在工资发放时间上必须严格遵守劳动法的要求和限制,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结语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工资发放时间应当遵循法定要求和限制。用人单位应按约定时间支付工资,不得拖欠或少发工资。同时,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或虚拟货币方式支付。违反规定将承担法律责任和赔偿。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劳动法,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七条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曰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曰、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