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 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说课稿二
【说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立性,学生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数学教学中学生不能只做听众,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提炼数学;动起脑来思考与发现数学;动起口来讲数学,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由此我们以为,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体验,本课我们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本节课的内容与解决一般的两步计算问题有共同之处,即先根据所求问题选择其中的两个条件求出“中间量”,再求出问题。因此,进一步学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本节课的基本目标。其次,本节课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理解上的要求较高;二是解题思路开阔;三是解题策略多样。再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着对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适当的比较,初步感悟其中的共同性,并能熟练地在生活学习中进行合理地运用。
因此,根据上述设计理念和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借助于“形”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解决此类问题时每一步算式的意义;2、通过合作、交流,寻找、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3、初步感悟解决此类问题共同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复杂了,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如何指导学生从复杂的数学信息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使这节课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能自主探究。我将教材进行了组编,选取学生熟悉的“书架上放书”作为学习信息,在教法上采用:
1、知识迁移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与物,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的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突破学习难点。
【说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注重引导孩子解决连除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得到启发,共同理清解题思路,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
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说教学程序】:
本堂课我们主要预设了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第三环节:巩固反思,生活应用;第四环节:实践提高,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开学了,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然后出示对话框,这次共收到400本新书,把它们放在书架上,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平均一格应放多少本书?(学生思考后会反映这不能求,因为缺少条件)
(从一般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切入,顺着学生思路的展开进行新课内容的学习,交流多种解题思路。我从 “放新书”这一材料切入教学,此问题的解题思路及对每一步意义的理解都与一般的两步计算问题较为接近。同时,它又具备连除两步问题的基本特征,因此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项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课件演示增加条件:两个书架,每个书架四层。
1、提问:从图上看,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算法:
(1)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再算平均每格放书多少本?
400÷2=200(本) 200÷4=50(本)
(2)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格再算平均每格放多少本书?
4×2=8(格) 400÷8=50(本)
(3)先算一层放书多少本?再算平均每格放多少本书?
400÷4=100(本) 100÷2=50(本)
3、讨论解决方法:
四人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展示评价集体交流板书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每一步的意思)
(新课标提出第一学段学习解决问题的目标之一是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 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交流,使孩子在和同伴交流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指导孩子用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解释“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可以以说促思,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出示例2:猩猩的图片3只2天吃30千克水果,每只猩猩每天吃水果多少千克?
1、试一试独立完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想办法画一画
2、全班交流30÷2÷3 30÷3÷2 30÷(2×3)说说每一种算式的解题思路。
(此材料与前一材料相比增加了两个新的元素:一是抽象量“2天”,二是“复合量”(3只2天吃的,一只2天吃的,3只一天吃的等)。这在理解的要求上有所提高,特别是如果用30÷(2×3)解题,那么对2×3意义的理解绝非前一材料中的“2×4”表示8格那么简单。因此,有效地展开本材料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连除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考力的培养。)
(三)小组里讨论说一说用怎样的方法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这两道题解决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应进行电脑演示。
(让学生比较、归纳,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初步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三环节:巩固反思,生活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课件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价钱80元,用法和用量:一日2次,一次1袋,规格2盒装,每盒4袋,)
(2)提问:平均每袋多少元?
(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纯粹的基本练习只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枯燥。这里的用药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有亲切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实际内涵。学生独立解决并与同伴交流,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图,昨天和今天一共卖出600张门票,昨天放映2场,今天放映3场,平均每场卖票多少张?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2)反馈交流。重点是分析错误算式600÷2÷3如是这个算式题目应怎么改动?
(在学生经历了交流、观察和感悟之后,希望学生能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解题模型,同时又能从这一模型中跳出来,希望学生能对这类问题与一般的两步计算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品尝奋勇前进的快感和成功感。)
第四环节:实践提高,拓展延伸。
3只猴子2天吃30千克的苹果,6只猴子2天吃( )千克苹果。
(在练习的设计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满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需求,真正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设计感悟】:
通过整堂课的设计,我以为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根据课标的要求,以“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为教学主线,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首先,强调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将创设与教材内容前后呼应的情境,借助生动的数学语言,串联数学知识,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注重了个体主观参与,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在本课着力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引导学生在多向交流的合作活动中充分经历知识的提取过程;第三,加强了生活化数学的融合,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更好地找到数学与生活的链接点,突出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