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两个人,一个人生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早期的小说,至今才拍成电影。我曾看过这部小说,对内容都已经淡忘了,只记得是一个青春爱情故事。因为对安妮作品的喜爱,所以很期待这部电影。

最是无忧年少

七月和安生是初中时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七月是比较乖的女孩子,循规蹈矩地生活和学习,成绩优异,直至大学毕业;安生则比较野性,向往自由,十八岁后便自己游走各地。因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家明,之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最触动我的是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两人心中依然把对方看成是最重要的。

就像一个人的两面性格不同人生演绎。故事的最后是七月离家出走游走各地,变成了18岁后就到处流浪的安生;安生则稳定下来,过着七月以前的平淡生活。当只身在外,七月会说我有时很想父母,想家明,但最想的是安生。我能体会到那种感情,她对安生的感情,既是对安生的珍爱,也是对自己的希翼。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时光。那时也有一个很知心的女朋友,我喜欢和她说话,喜欢和她在一起,喜欢为她尽自己所能做任何事。但事实上我们的性格截然不同,我是班里的乖女生,她是比较叛逆,有些小个性的女生。尽管我的成绩是名列前茅,她的成绩在中下游,我还是觉得她是那么好,那么难得。很羡慕她,为拥有她的友情而兴奋。大概是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渴望的自己吧。

所以,当看到这样两个女生的故事,让我如临其境,感慨万千。虽然这是安妮早期的作品,她自己说那时思想还不成熟,写作技巧还很稚嫩,但最让人触动的是真挚的感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百分百的信任,完全地放在心上。

今天看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他说《红楼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赤字之心。非常认同,我一向不太在意作者体裁、技巧之类的具体内容,最能吸引我的仍是这种感情的表达。我认为它是内核,所有其它都只是方式。在这种高纯度的感情里,我能感受到赤裸裸的灵魂。在作品里,无论是文章还是电影,我寻觅到这个,才会被感动。

在观影过程中,流了两次泪。第一次是当七月去北京找家明时,发现安生正住在家明家里,气急败坏地和安生发生了争执,安生说“我们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七月则从愤怒地质问中戛然而止,无声地哭着蹲下来抱住安生的腿,安生则抚摸着七月的头。尽管双方各有爱恨,然而双方都明白对方在自己心里依旧是那么重要。第二次是当安生要在七月的死亡通知书上签字,看她先假装轻松而后痛哭流涕。

两个人,一个人生。不是同样的人生,正是从对方那里看到了自己缺少的一部分,才更吸引她们相知相惜。我现在不想对哪种人生有任何评判,只是深切地感受到在那个青春年纪自己也有着同样的渴望。会心存幻想,会想逃脱循规蹈矩,会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会想象生活的丰富多彩。可是,随着岁月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心智也被一点点筑牢。再看到这部电影,脑中飘起曾经记忆模糊的影子,才感受到那时青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