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现在是很多国家的日常饮食,但当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推广土豆可费了一番周折,为什么呢?
因为“马铃薯”有“三坏”。
第一坏:鬼影幢幢
欧洲当时的主要粮食是小麦。人家小麦朝天长,一派光明磊落;而你马铃薯埋在地底下,这不是心里有鬼吗?还是你根本就是鬼?
第二坏:染毒阴影
出身茄科家族,非常不妙,这跟出身黑道差不多,因为吃了茄科植物中毒的案例太多了,例如曼陀罗、洋金花。事实上,马铃薯确实有毒,它含微量的生物碱,不过只要经过高温烹煮,毒素就会分解。所以你得在生吃的条件下,而且还要吃得比猪还多才会中毒。然而只要出身黑道,或曾经有过不良记录,就有口说不清啊。
第三坏:《圣经》没有说
欧洲国家大多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所以开口闭口都是“《圣经》说”,然而马铃薯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出身实在太差了,因此连“《圣经》没有说它可以吃”,也成了一种原罪。
简单来讲,“三坏”就是吃了马铃薯之后,身体和心理可能都会生病。当大家都这么疯传的时候,你还敢吃马铃薯?
那么腓特烈大帝最后做了什么呢?
很简单,既然老百姓不想吃,那就通通不许吃。
他下令将马铃薯定为“皇家蔬菜”,只有皇亲国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连种都不能种,只有国王能种。
腓特烈大帝进一步派士兵看管马铃薯田,但暗地里要士兵松懈一点,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百姓有机会偷一点鸡,摸一下狗。
策略奏效了,老百姓好奇得不得了,马铃薯真有这么好?好到可以当皇家蔬菜?好到必须派士兵来看管?那非得去偷一点来尝个滋味不可。尤其那些看管马铃薯田的士兵,一天到晚浑水摸鱼,打瞌睡,去偷几个来尝尝,肯定没问题。
老百姓偷了马铃薯,煮了、吃了之后,整个身心都改变了。
当一回皇亲国戚的感觉真不赖,虚荣感出来了。
吃了也没中毒,谣言被打破了;口感绵绵软软,挺好吃的。
身心改变之后,行为也跟着改变了:不如自己也来偷偷种一点。
没想到马铃薯这么好种,一种就活,一活就活了一大片。既然吃不完,不如拿一点出去卖。
打着“皇家蔬菜”的名义,马铃薯在黑巿里又卖了个好价钱。
偷、吃、种、卖,这一连串与马铃薯从看不对眼,到不能没有你的亲身体验过程,就是最好的宣传。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马铃薯的口碑传了出去,马铃薯的认知价值改变了——什么东西会埋在地底下?当然是黄金。
一转眼,马铃薯从不吉祥的东西,变成了珍贵的宝藏。
发现没有,土豆从一个卑贱、令人嫌弃的东西,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下黄金,为什么?
因为只有皇帝能享用。意味着什么?当然是尊贵、优越——拥有了它就好像也尝了一下做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觉。
虽然,其实这只是腓特烈大帝为了避免粮食过于依赖小麦而耍的“小心机”而已。
因为当时小麦是主食,但却非常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一旦发生饥荒,这对统治者可不是什么好事。那么很简单,增加一种呗,谁入选了呢——就是土豆。为什么?因为它有“三好”:营养价值高、产量丰富、容易种植。
这也许是最早“消费主义营销”的模板吧。
获得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