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凡人读书有三境

来源:华佗小知识

凡人读书有三境:一句明白,二句模糊,三句读之不知所云。正如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家相视一笑,明白。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稍微思索,也都接受理解。而第三句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背诵的顺口溜中一瞬而过,从未深思过。

年过三旬,四十不惑,重读论语,忽然击案大悟。人生境遇,原来孔子爷爷早已明示!有书读,有朋来,都是人生的顺境,乐之,悦之;而不为人所知,则要怒,要失落,要无常,伴随内心的磨砺与折磨!

人不知而不愠,方乃修身养性真君子也。

回溯少年志气,不为父母所理解,哭~~;少年英姿,不为朋友所接纳,哭~~;初入世事,真心被世俗所碾压,哭~~;在朋友圈发文,长期没人点赞就,(内心)哭~~;来去匆匆的人海茫茫,没有一个人能停下脚步来认识你,内心何尝不苦悲……

人生的孤单,惶恐,自卑与无奈如此交织,五味陈杂。

回读论语,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颠沛流离一生,见过多少人,游历过多少地,经历过多少事件,有垂怜他的,有捧杀他的,有追慕他的,有追杀他的……他曾虚心奋起过,得意骄扬过,苦中作乐过,希望过,失望过,绝望过。在他失群失离,连一个路人,都看出他惶惶如丧家之犬。

然而,他依然选择做君子,无论知他不知他,懂他不懂他,尊他或贬他,他都做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心中万丈波涛都化为止水。

而穿越千年,看破红尘的至尊宝,他的背影不也被称为“好像一条狗”么?

我们都是血体凡身,我们炳承着温暖的爱心,温柔的良心,想给予爱,也期待着收获爱与温暖。生生死死幼幼老老,我们用感性的眼光拥抱这一切。然而,善心不一定有及时的回报,爱心有可能被刀割,你的不计较成全了别人的算计。多少人捂着真心,痛哭流涕,暗下决心,收敛真情,披上铠甲,带上面具,冤冤相报。

我们不是太脆弱,只是付出的是真心,一颗金子般的心。

在无奈而又不忍做无情无义的人的时候,记得读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付出不被人发觉,在善心尚未得到回报,在真情被辜负,在不被人关注的角落,永远怀着善意,不求回报,无有积怨,你就是君子,一位品德高尚,谦谦如玉的君子;你可以的!

给这样的你我点赞!

正如我们的古人追求君子的境界,国外也有名言道: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殊途同归,大道昭昭,心有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