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明心见性,说的是要从内心去发现自身的佛性。这与“反求诸己”的儒家思想相契合,为三教合一打下了基础。后来再经过宋儒的努力,儒道释最终三教合一,融会贯通。
事实上,中国人一直很重视人类内心的力量,并把整个社会的规范,也寄望于人自身的主动遵守。在中国古人看来,一个完美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充实圆满的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而要想人生圆满,就要反躬自省,要从内心出发去构建一个和谐环境。与自然和谐,叫做合于天道;与人世和谐,叫做中庸。做到这两点,就是内圣外王,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中国人规范社会与自身,就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寻找本心的真善美,而不是借助于外力。这就是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中国这样一个集权式体制社会里,国人并无个性化可言,却居然发展出了向内心寻找力量的认知,并且还成为一种社会规范,这是有原因的。
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一直不相信人内心的力量,因为人的出现本身就是罪恶: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才有了人类的繁衍。所以西方人把目光投向外界,于是找到了上帝。寄希望于上帝的力量,来规范社会与人生,这就是西方人所说的信仰。这种状况,直到思想启蒙之后,人权觉醒,个人主义兴起,才终于有所改变。西方人才终于开始逐步去发现、去认识人内心的力量。
导致东西方这种文化差异的核心原因,是地理环境。中国这地,实在太适合发展农业以供人类生存与繁衍。田园牧歌,男耕女织,其乐融融。所以中国古人凭着自己的一双手,改造着自然,塑造着社会。而西方人早期,除了灾难还是灾难。大洪水来了,中国人可以自己治水。虽然辛苦一些,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但毕竟凭人力搞定了洪水。而西方人面对洪水,一筹莫展,几乎全被冲走,只剩下诺亚一家。东方人想修路,哪怕前面有座山,也敢挖一挖,哪怕这辈子挖不完,还有子子孙孙无穷匮。这种对人自身能力的肯定,使得中国人过早的认识到社会的构建,源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而不是神的恩赐。这种划时代的认知,比西方人足足早了两千多年。于是中国人开始追求人自身的力量,开始挖掘内心的真善美,并试图通过追求个体的完善,去完善整个社会。这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源泉。中国人在通过双手改造自然界、构建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既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秩序与规范:二十四节气就是自然秩序的典型代表,也构建起了人类社会的规范:周公制礼就是人类规范的典型代表。
而西方人早期,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因为生存环境的艰难,导致他们几乎没办法通过双手去改造自然界,于是他们一方面认为人是无能为力的,世界一定另有主宰。另一方面,则寄希望于这种主宰的外力,希望获得这种外力的帮助。如上所说,这就是西方人的信仰。所谓信仰,其实质就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而不是人类自身。这是西方人经历万难之后,做出的对人类自身的能力最无奈的否定。由上帝构建万物出发,西方人的世界,是一个神性的世界。所以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其规则都由上帝指定。这与中国人区分了人与自然,并追求两者的和谐,有巨大差异。
西方人这种依附于神、依赖于神的状况,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才有所改变。随着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化学及生物科学等的发展,西方人逐渐了解了生命的缘起,以及物质的本质,才终于否定了神的存在,而重新发现了人的力量,以及社会的实质。从此以后,西方个人主义兴起,开始宣扬人自身的价值,内心的力量。这种认知,甚至构成了现在好莱坞大片的经典套路。殊不知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向内心寻找力量了。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分析为什么熟人社会里,犯罪率相对较低。作者说是因为犯罪的成本高,大家都相识,犯一次罪,以后在这个环境里没法混了。这个说法很正确,但却不是中国古人的追求。圣人制礼,首先要求人要修身。所以这其实是西方社会的观点,就是人的行为,不是被内心所主导,而是要借助于外力来规范。而中国古人是明确反对人要借助于外力来规范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当今天的中国人在羡慕西方的法制社会时,人们需要知道的是,作为西方社会规范的法律,其精神源泉是神定律令。因为是神定的,所以是神圣的,必须遵守。这种传统延续了数千年。而中国古代的社会运作,本身就不是靠律法维持的,而是靠礼。而礼,首先是修身,是从内心出发去遵守。中国人有个词:良心。做人做事要有良心,这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社会运作的最直观的规范,但在西方社会却没有“良心”这个说法。
中国人凭人力改造着自然环境,创造了生存空间,因此在中国,没有给神的发挥留下空间。中国人没有产生宗教信仰,却又发展出了集权主义与英雄崇拜。这也是很遗憾的事情。消费链产生之前,整个社会的运作,总是需要有人去推动,去做顶层设计,去设计社会的规范与秩序。西方社会的推动者,是神受的君权。而在中国,是集权者:皇帝。但消费链的研究显示,资源随着资金流动,而资金也会越来越集中,从而提高效率。这意味着,无论消费链之前的人类社会,还是消费链之后的人类社会,都会走向集权。
这就是消费链和食物链不一样的地方。食物链是一个能量耗散的过程,而消费链则不仅仅存在价值耗散,还存在价值创造。事实上消费链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价值创造。所以消费链里的参与者,倾向于把每个环节创造的价值都纳入自己手中的动因,这是消费链将走向集权的根源。而食物链因为是一个耗散的过程,使得能量传递不会被主动集中,从而可以遵循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