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在诗技巧十二讲之意象篇(下)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一首诗一般有多个或多组意象。即使是用同一个意象写成的诗,意象也不可能原地踏步而必定要发展。意象在诗中的发展依靠外延,但它发展的逻辑的决定成分是内涵这根抽象的线。

《冷血的秋天》第一节中,夜的外延“发展”出月亮、火与阴沉的田野,以及半超出夜的外延的“”泪水像一支蜡烛烧痛了土地”这个意象,但夜还可以“发展”出许多在它外延之中的意象,之所以选择这些,排除了许多“那些”,并且选择出的月亮是一夜大风吹掉的,火是微暗的,田野是漂浮在向下的阴沉里的田野,尤其是烧痛了土地的泪水(蜡烛),这一切均是听从内涵这根线的发号施令,而它们以火为中心意象,当然也是由内涵决定的。

《地铁站上》的花朵,《冷血的秋天》的上述意象,都具有不等的视觉强度,即视觉的饱满、生动特征。意象虽然一般应有视觉强度,同于视觉图像,意象必须有意义的生动、饱满——心理事件与感觉的扩张性结合。意象所内蕴的这种意义的饱满,是意象的密度(意义的密度),意象的张力与意象的密度成正比。

除视觉特征外,意象还有听觉、触觉、味觉、感觉等特征。换句话说,从这些物征入手,均可建构起意象,以通感手法建构起来的联觉意象,便拥有多种特征。当放弃了视觉、听觉等“有形”的特征时,意象常常是非具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