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莎士比亚
TOPIC
- 哲学导师向女孩苏菲, 传授哲学的经过
- 小说形式, 问答形式
- 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中世纪 の 基督哲学
定义
中世纪, 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该名词, 又被称为‘黑暗时代’,是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笼罩欧洲的漫长的‘一千年的夜晚’。
引申: 指那些过度权威、缺乏弹性的事物,具有贬义
背景
-
各项体制萌芽成长的时期
-
基督教在这段时期扩张,招揽信徒
-
中世纪文化
-
拜占庭的中世纪文化
-
罗马天主教的中世纪文化
-
-
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分裂成三种文化
-
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 新柏拉图派哲学
-
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 柏拉图哲学
-
南边的阿拉伯文化: 亚里士多德哲学
-
中世纪的哲学
-
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
-
关注的问题
-
是否必须相信基督教的启示?
-
可否借助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
-
希腊哲学家与圣经的记载有何关系?
-
圣经与理性之间有抵触吗?
-
信仰与知识是可以相容的?
-
-
代表人物: 圣奥古斯丁
-
将柏拉图加以‘基督教化’
-
圣奥古斯丁一半是基督徒,一半是新柏拉图派的哲学家
-
善的意念是上帝的事功,恶的意念是远离上帝的事功
-
是第一个将历史纳入哲学理论的哲学家
-
-
代表人物: 圣多玛斯
-
将亚里士多德加以‘基督教化
-
将信仰与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万物的存在,分成若干渐进的层次:
植物 < 动物 < 人类 < 天使 < 上帝。
-
基督化采取的方式
进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世界, 以他的话来诠释圣经
-
黑夜里 の 曙光: 文艺复兴
背景
文艺复兴,是十四世纪末期起, 文化蓬勃发展的现象, 最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 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
贸易制度的成功建立
-
新商品的交易蓬勃
-
货币经济与银行体系的成功建立
-
各城市不断发展,造就了新的中产阶级
-
拥有决定自己生活环境的自由
-
可以用钱买到各种必需品
-
只要肯吃苦耐劳, 有想象力、脑筋灵活,便可以获得报偿
-
定义
原义为重生,指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 以及人道主义的复兴;
在漫长的中世纪,生命中的一切, 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 而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
最重要的影响
-
改变了大家对人类的看法
-
人们比较能够尽情享受生活
-
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也完全改观
-
上帝也存在于他所创造的事物中
最重要的人物
-
费其诺
-
米兰多拉
新的科学方法: 文艺复兴的产物
-
主旨
-
要用我们的感官来调查研究大自然
-
知识的基础, 需凭借亲身经验,而不仅仅是古人的著作 或 凭空想象之物
-
-
意义
促成了技术革命,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对人的新看法
人是极其崇高可贵的, 马生下来就是马,但人要作为一个人,还需要靠后天慢慢地培养
巴洛克时代
背景
巴洛克时代,兴起于十七世纪, 主张理想与唯物主义。
追本溯源
-
亚里士多德
人与动物之间的明显区别:人会思考
-
德谟克里特斯: 原子论
人的灵魂, 也是由原子组成的, 与他的脑子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
定义
-
原意: 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
对比
-
文艺复兴
-
平实而和谐
-
乐观向上
-
-
巴洛克
-
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
-
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
伤感
-
-
观点
-
不要忘记, 你将会死亡
-
世事无常, 把握今天
-
人生如戏, 人生如梦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 他的语录中充满了浓浓的巴洛克式风格:
-
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步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
-
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
-
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巴洛克时代 の 唯物主义
-
英国霍布士: 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
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 都是由肉体感官而来的哲学
-
自然界所有的现象, 包括人与动物, 完全由物质的分子所组成的
-
人类的意识: 灵魂, 也是由人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而产生的
-
-
机械唯物主义
-
一切事物,都受到同样的不变法则或同样的机转所左右
-
所有自然界的变化, 都可以用数学精确地计算
-
牛顿
-
成就了‘机械论的世界观’
-
并开辟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
-
拉普拉斯
-
法国的数学家
-
极端机械论的观点
-
决定论
-
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
-
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冥冥中早有定数
-
-
-
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
-
一切事物都是机械过程的产物,包括我们的思想与梦境在内
-
思想与脑袋的关系就像尿液与肾脏、胆汁与肝的关系
-
-
反对代表: 莱布尼兹
-
十七世纪哲学家
-
思想并不是可以被开刀或被分解成较小单位的东西
-
物质与精神不同的地方
-
物质可以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
-
灵魂却连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
-
-
- 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十七世纪,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 也曾绞尽脑汁思考这种关系
巴洛克时代 の 理性主义
笛卡尔
-
简介
生于一五九六年, 一生中曾住过几个欧洲国家, 年轻时就有强烈的欲望, 要去洞悉人与宇宙的本质;
在研习哲学之后, 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并成为了典型的理性主义者,是现代哲学之父,信奉理性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
-
最感兴趣的问题
-
我们所拥有的确实知识
-
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
-
-
观点
-
唯有透过理性才能获得确实的知识
-
不能完全相信古籍的记载
-
不能完全信任感官的知觉
-
-
肉体与意识之间一定有某种关联
-
我决定要举起我的手臂,然后,手臂自己就举起来了
-
我决定要跑步赶公车,下一秒钟我的两腿就像发条一样跑起来了
-
我坐在那儿想某件令我伤心的事,突然间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
-
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
-
哲学应该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 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个新观点
-
时时将各种因素加以列举与控制,以确定没有遗漏任何因素, 如此才能获得一个结论
-
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
-
我思故我在
-
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
-
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
-
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
-
-
完美实体
-
我们都是具有对于完美实体的概念
-
可见这个完美实体的本身必定存在
-
一个完美的实体如果不存在,就不算完美了
-
如果世上没有完美实体,我们也不会具有完美实体的概念
-
我们本身是不完美的,所以完美的概念不可能来自于我们
-
-
-
世界观
-
人是会思考的生物
-
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
-
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
-
人既有灵魂,也有一个扩延的身体
-
-
上帝是存在的
-
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 真实世界是由‘思想’与‘外扩’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所组成
-
斯宾诺莎
-
简介
-
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
-
一元论者
-
-
哲学理念
-
用永恒的观点来看事情
-
万事万物都属于自然
-
大自然就是上帝
-
上帝不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
-
一元论
-
将大自然与万物的情况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
万事万物均为一体
- 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一个自然或一个实体
-
所有的物质和事物都是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
我们的思绪都是上帝或自然的思绪
-
-
自由意志
-
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
-
但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
-
-
SubSpecieaeternitatis
-
无法获得真正幸福与和谐的是
-
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
-
野心和欲望
-
-
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
-
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
-
每一件事都有关联
-
每一件事都是一体的
-
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
-
-
-
-
举例
你是苏菲,没错, 但你同时也是某种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
你当然可以说思考的人是你,或移动的人是你,
但也可以说是自然在透过你思考或移动, 这只是你愿意从哪一种观点来看的问题罢了。
英国 の 经验主义
背景:
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 起源于英国.
经验主义者
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 比如,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
对比
理性主义
-
理性是知识的泉源
-
人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概念
-
概念愈清晰,必然就愈与实体一致
经验主义
- 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
代表人物: 洛克
英国哲学家, 1632-1704年, 主要的作品为:《论人之理解力》, 研究的命题主要有:
-
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
-
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代表人物:休姆(谟)
-
简介
1711-1776年, 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对后来的康德有很大的影响 -
观点
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
-
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生活
-
哲学家们提出的那些行为准则, 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悟出来的
认为自己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是不实的认知
-
对自我的认知
-
实际上是一长串你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
-
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
-
-
心灵是一个剧场, 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
-
我们心中有的, 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 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
不可知论者
-
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 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
-
并不是因为他认为人没有不朽的灵魂或上帝不存在
-
而是要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
-
休姆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
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
除此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
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两者都属于信仰的范畴, 与知识或理性无关.
体验石头掉在地上的事实
你有许多次石头掉在地上的经验, 但你从来没有体验过它一定会掉.石头之所以掉到地上, 是受到重力定律的影响, 但我们从未体验到这种定律
我们只是有过东西掉下来的经验而已, 事情发生一次又一次之后,你会变得非常习惯
以至于每次你放开石头时,总会期待发生同样的事, 所以才会形成我们所谓的‘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
我们的期待,往往使我们妄下定论
-
-
对比
佛陀
-
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
-
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
-
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 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理性主义者
-
认定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
-
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有一个不朽的灵魂
-
柏克莱
-
简介
1685-1753, 爱尔兰天主教的主教 -
对比
柏克莱-
世间事物确如我们感知的一样,但他们并非'事物'
-
我们无法察知事物是否真实存在
其他经验主义者
- 物质世界是真实的
-
-
观点
感知到的事物均是‘天主力量的作用’
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我们的感官体验均是天主造成的
周遭世界与生命, 均存在于天主中
天主是万物的成因, 万物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我们是什么
我们真的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吗? 世界是由真实的事物组成的吗?
或者我们只是受到天主心灵的包围, 只是天主脑海中的一缕脑电波?
空间与时间是否绝对存在或独立存在? 或者只是由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产物?
启蒙运动
背景
-
十八世纪前半,欧洲哲学中心: 英国
-
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哲学中心: 法国
-
十八世纪末期,欧洲哲学中心: 德国
- 该时期又称理性时代
- 比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更注重实践
- 从西边一直到东边
主要哲学家
- 孟德斯鸠
- 伏尔泰
- 卢梭
理性主义主张
-
共识
- 人性会有很大进步
- 如果人的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 非理性行为和无知做法, 将被文明的人性取代
-
卢梭
- 人类应该回归自然, 人处于自然的状态就是好的
-
牛顿
- 否认上帝存在, 不合乎理性, 因为世界太有条理了.
康德
简介
综合了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观点
对比
理性主义者: 人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
经验主义者: 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而来的
康德
-
对于世界的观念是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获得的.
-
有色眼镜
在我们还没有经验事物时, 就知道我们所感知到的,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 我们无法摆脱理性/因果这副有色眼镜.
-
因果律
因果律, 正是人类理性的特色, 不存在于物质世界的法则, 而存在于心灵中.
所谓的因果,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形式. -
事物
事物本身 与 我眼中的事物, 是不同的. -
知识
原料: 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
形式: 人类内在的情况- 普世原则
- 数学公式
- 因果律
- 时空法则
-
大问题: 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
我们本身就存在于宇宙中,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宇宙这个事物
理性在这个问题上不起作用, 因为没有知识原料
-- 无解
伦理观点
- 人天生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 自由
-
凡事都服从因果律,怎么会有自由意志呢?
-
只有纯粹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 我们的行动才是自由的
-
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算自由, 反而是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
自我中心思想
-
懒惰
-
贪玩
-
-
物自身
人天生能够在时空中感知事物, 时空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方式, 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浪漫主义
背景
十八世纪末 到 十九世纪中, 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
主要宗旨
- 批判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
- 意识到情感的重要性.
- 强调自我情感的作用对于知识(认知)的重要性.
- 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
- 忘记自我,忘记一切,沉浸于(艺术)事物中,才能体验物自身.
特征
向往大自然与大自然的神秘.
代表哲学家: 谢林
生平: 1775-1854
主张
-
心灵与物质合二为一
-
大自然是一个绝对存在(世界精神)的表现
- 人的灵魂
- 物质世界
-
自然, 是肉眼可见的精神, 精神, 是肉眼不可见的自然
-
大自然不是机械一般的存在
- 哲学,科学,诗歌不分家
- 写诗跟研究数学只是一体的两面, 是一个有机体
代表哲学家: 黑格尔
简介
浪漫主义传人, 统一了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加以发展.
受到谢林等许多人的批评, 死于霍乱.
对比
谢林
- 世界精神是一个有机体,包括人与物质世界
黑格尔
- 世界精神是人类理念的总和,不包括物质世界
- 世界精神是人类的生命,思想,与 文化
主张
-
真理是主观的, 人类的理性之外没有任何真理
-
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
-
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
-
思想(理性)的历史犹如河流
- 人的思考方式, 取决于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物质条件
- 思想不可能永远是对的, 只能说在你所处的背景下,是正确的
-
理性是渐进发展的
- 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进步, 我们不能说柏拉图式错的,康德是对的.
- 只能说康德哲学比柏拉图哲学更有道理,更先进.
-
历史是一长串的思维, 即黑格尔三段论, 辩证过程如下:
正: 笛卡尔 理性主义
反: 休姆 经验主义
合: 康德 哲学
合, 又引发另一个三段式发展的起点 -
辩证法
试着在别人所说的道理中找出缺失, 同时把其优点保存下来
存在主义 の 祁克果
简介
遗传了父亲的宗教忧郁症, 被称为‘人民公敌’, 曾听过谢林的课
观点
存在主义
-
观点:我们不只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活一次
-
对个体的意义有敏锐的观察力, 与黑格尔相反,黑格尔对广阔的历史感兴趣
-
包括了安徒生的世界观: 个人主义
主观真理
- 与其寻找唯一的真理,不如寻找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
- 浪漫主义者的反对者
信仰
- 认为大众对宗教问题采取暧昧含糊的态度
名言
真理永远是少数, 大多数人对生命都是肤浅的, 群众都是虚伪的
人生的三个阶段
-
美感阶段
- 享乐,感官,厌烦不好,易焦虑/空虚,注重事情是否有趣
- 浪漫主义者
-
道德阶段
- 对生命认真,符合道德,严肃苦闷
- 康德:责任道德观
-
宗教阶段
- 信基督
辩证唯物主义 の 马克思
简介
- 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 辩证的唯物主义者
- 《共产主义宣言》
观点
- 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是诠释了世界,而重点在于怎么改变世界
- 物质因素影响思考,左右历史发展
- 社会的经济力量推动历史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生产模式决定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
- 统治阶级决定社会的是非标准
- 历史各个阶段充满阶级斗争
- 人改造大自然与社会基础的同时, 也改造了自身, 人类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基础的产物
梦的解析 の 弗洛伊德
简介
文化哲学家, 发展了深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观点
-
人类的行动多半是受到动物本能驱使, 思想受非理性的冲动左右
- 婴儿也会有某种性反应
-
灵魂溯源学
- 潜意识
- 说漏嘴
- 合理化
- 投射
- 影响艺术和文学--超现实主义者
- 灵感
- 潜意识
-
梦
- 潜意识通过梦和意识沟通
- 梦是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
本我 vs. 超我
- 本我:快乐原则
- 超我:现实原则,他人灌输
存在哲学
背景
祁克果和黑格尔哲学为基础
代表哲学家
-
尼采
-
简介
反对黑格尔及德国的历史主义 -
观点
- 注重生命本身,不必对历史和他所谓的基督教的奴隶式道德过于注意
- 基督教已经脱离真实的世界,朝向天堂或观念世界发展
- 要忠于这个世界,不要听信让你相信有超自然期望的人
-
-
萨特
- 简介
- 与马克思结盟,未加入党派
- 伴侣西蒙波娃也是存在主义者
-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祁克果是基督徒
- 观点
- 存在先于本主
- 人没有不变的本性,追求广泛的生命意识是没有用的
- 人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自己决定改怎么活,生命应该有意义
- 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会感到疏离
人要自由得做选择,成为有个性的群体
所谓的哲学是每个时代,每个人必须要一再的问自己一些问题
-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