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6岁哥哥如何"正面管教"搞定弟弟的?

来源:华佗小知识

1.

上周中秋全家出游,要回程了,小麦还留恋农家乐的小羊、小河边的小青蛙,在车上闹情绪,不肯系保险带。妈妈帮他系好后,就开始上演虐心的琼瑶剧了。

妈妈先受不了了:“小麦不要再哭了,我们现在一定要回家了,下次再来,别难过。”

小麦:哇哇哇哇……

“不要无理取闹,不系保险带本来就是你不对。再哭回家取消晚上的看《超级飞侠》的时间。”

哇哇哇哇……

“你再这么哭下去以后我们出来玩不带你出来了,只带哥哥一个人出来。”

果然这招有点效果……

小麦哭的更响了,声浪简直要把车顶给掀了。

正在开车的麦爸实在忍不下去了:“小麦,停一下好不,马上到休息区,爸爸给你买冰淇淋。”

哇哇哇哇……

“那再加个超级飞侠的玩具,有遥控器会自己走的?”

哇哇哇哇……

在我和麦妈都悻悻的束手无策时,大麦一脸雀跃的跳了出来请战,“我来试试好吗?”

好吧,那就试试吧。you can you up。

大麦碰碰边上弟弟的手:“小麦,哥哥知道你很伤心是伐?其实哥哥也很伤心,我也不想回去,要继续喂小羊。但是没办法呀,天已经黑了。”

呜呜呜呜……

“现在哥哥给你讲神奇的校车怎么样?”(我在车后排放了好多绘本,长途出游让麦子们消磨下时间)

呜呜……

“你不要听吗,你看哥哥不见了?”大麦把书遮在脸前面,露出两个眼睛。

…………

“你要不要也来一起藏起来啊,看谁先露头,我给你本书你把自己也藏起来。”

哈哈哈哈……

小麦眼角还挂着泪水,已经开始笑了,车内终于恢复了平静。

2.

小伙伴们是不是和我一样,都惊呆了。

回家后,麦爸从正在读的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正面管教》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会采用两种既省事、又见效快的方法:惩罚、或娇纵

正如刚才这个场景里,麦妈采用的就是“惩罚”。

父母和孩子相处时,父母处于绝对的强势,孩子是完全依附于父母而生活。你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所有。所以当你对孩子大声的吼“不许哭,再哭就要惩罚”,大多数时候孩子只能被迫退让。

所以这招很容易被拿起就用,即省力,而且立马见效。很多家长并不是喜欢用这招,简直就是上瘾。

中国的传统教育里给这种方法做背书的比比皆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等。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如果这还能叫教育的话),会从父母的行为中看到原来生气可以这么吼的,有委屈也是不能表达出来的。

而且最大的危害是,等到孩子终于有一天可以不受家长控制了,会更容易放纵自己,毫无责任感。孩子就像一个被压着的弹簧,压的越深,反弹越狠

第二个上阵的麦爸,用的方法就是“骄纵”。孩子和这样的溺爱型爸爸相处过程中会发现,原来哭闹或者发泄自己的情绪,就能马上得到玩具。而且被骄纵溺爱长大的孩子并不明白遵守规则这件事本身,他只是为了得到外部奖励,并没有学会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3.

两种常用的手段都不让用了,那父母在孩子情绪很激动、哭闹的时候该怎么办呢:积极地引导孩子的情感。

为什么哥哥哄弟弟的结果如此不同呢?

最后出场的哥哥,大麦。他先天就没有父母高高在上的优势:既没有能力来惩罚弟弟,也不具备买买买的财力来贿赂弟弟。正因为如此,他从一开始就处于和弟弟平等的位置上来寻求解决方案。这几乎是我们所有爸爸妈妈所缺乏的一种能力:平等地对待孩子。

(1)共情,先让孩子恢复平静。

麦爸和麦妈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哭不哭这个行为本身。

哥哥关注的是弟弟此刻非常难过的情绪和感受

情感引导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孩子先平静下来:

其实在小麦大哭的时候,无论妈妈的威胁还是爸爸的贿赂,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让他安静下来。

妈妈说,我们一定要走了,下次再来别难过,但是小麦哭的更凶了,然后妈妈就讲了无理取闹。

而哥哥一上来就说出了小麦的感受。面对不愿意离开的情绪,大麦就说:哥哥也是不想回来的,小羊多好玩。这时候弟弟的情绪已经开始平静,接受要回家这个事实了。

大麦在和弟弟对话时候并不知道,他已经用到了情感引导中的葵花宝典……哦,不,是六脉神剑:共情

大麦把弟弟心里的话全部表达出来。这时候弟弟就能做情绪调整,对哥哥的话也能听进去,当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之前弟弟不是不想听,而是更本听不到爸妈的大道理、建议。

(2)生气可以被接纳的,是正常的情绪。

妈妈的惩罚和爸爸溺爱,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不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而哥哥能接纳弟弟的情绪,并引导他的行为,走出不开心的情绪。

总结一下,引导情绪的关键3点:共情,接纳,引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