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曾苟且,不惧黑暗

来源:华佗小知识

注:本文应同学要求,以“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因为太过写实,被枪毙,仅存活一天,自己留作纪念。

幼时家住农村,布衣之家与在镇上从事公职的伯父比邻而居。印象中,常常在某个清晨或暮色四合之时,会有黑黢黢的身影闪过门口,去往隔壁,一阵窸窸窣窣的推搡后,匆忙离开。

那时候,同村人对伯父一家毕恭毕敬,而对我们,却是冷若冰霜,百般欺侮。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常因些许鸡毛蒜皮之事,受尽同村人的欺负。在当地的小学里,我的成绩非常优秀,但在同村人看来,那都是我“作弊”得到的,童年的我亦屡遭白眼。

本是同根生,受到的“礼遇”却是天壤之别。懵懂无知的我尚不谙世事,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愤懑和不解。后来,读的书多了,才渐渐地意识到,凡此种种,皆为“社会地位”使然。不是所有人都像亲人那样对自己很温柔,那些内心阴暗的人们,会戴着有色眼镜,细细地窥视你的职业、地位等等,以此判定对你的态度,而将生而为人的最本质、最共同的特征过滤掉。

那时的我对“公平”、“正义”有了些浅尝辄止的概念,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摆脱这样的处境。我心想如果再被欺负的话我就“以暴制暴”,但后来母亲再次因为一点琐事被欺负,我却束手无策无力帮忙,我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我天真地想象,如果将来成为一名法官或警察,应该就可以把这些“坏人”给惩治了吧。

这个社会,并非永远阳光灿烂。

后来,我意识到,或许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目前的处境。于是,我不再为周围的冷遇而义愤填膺,而选择了沉默。而将这种愤懑化作前进的动力,一心治学。

但即使是在青春洋溢的校园里,也不见得永远都是阳光明媚,这样一片净土之下,仍会不时有暗流涌动。含辛茹苦的父母们,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理想的学校或班级,获得老师更多的青睐,给领导送礼,请老师吃饭。在很多场合,看似绝对的“公平”、“正义”是不存在的。

教书育人之地尚且如此,就不难想象复杂的社会是怎样一般景象了。那些充斥报端的各类新闻事件,让我对所谓的“关系”、“潜规则”、“暗箱操作”等早已见怪不怪。麦子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市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不一样的起点,决定了道路艰辛程度的不同。

不过,我还是能够略感一丝欣慰的。我没有背景,只有背影,从来如此。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或许并不十分公平,但并非无可救药,社会终究会承认那些有实力者。若不想就此沉沦,则自身必当笃定。我奋斗了接近18年,在求学路上单打独斗,从乡野小儿走向大都市,如今亦能够和那里的同龄人坐着喝杯咖啡聊聊天。

这个社会,并非永远阳光灿烂。但内心坚强,就足以冲破黑暗。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及至大学,常和好友谈论国事,每每论及诸多社会不公,总会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曾自诩为“愤青”,经常在社交网络上激扬文字、抨击时政。年轻人的义愤之举,现在回想起来略感好笑。那些留在网上的偏激的文字,除了些许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所回应以外,如石沉海底,毫无反响。

后来偶然结识一位在体制内工作的学长,相谈甚欢,在他的影响下,我对很多事的看法有所改变。是的,这个社会并非永远阳光灿烂。但事实上,有阳光的地方必有黑暗。

我们之所以偶尔感到黑暗,是因为这个社会还有阳光,还有人在用行动捍卫正义、彰显真情,并且大多数人还是渴望这些美好的品质的。因为清楚自己所渴望的美好,所以才更加憎恨眼前的丑恶。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我们之所以偶尔感到黑暗,是因为我们见过阳光。而且,我们之间还有很多勇士,仿佛柏拉图洞穴之喻里那个见过阳光的囚徒,他们内心的良知要求他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重要的是,社会赋予了他们呐喊的机会,虽然会有挫折,但是“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格言已深深地嵌入他们的心中。

我阅读过凤凰网出品的《给理想一点时间》,为李承鹏所著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点赞,也曾为野夫的《乡关何处》感动不已……作为文人,他们用文字筑起抵御忘川之水的长城,他们证明:在一个不堪的时代,值得追求的是什么,温暖人心的又是什么。这些文字,洞穿一切而不自我炫耀,机智风趣而不轻佻造媚,血脉喷张却又理智平和。

事实上,任何盛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可能永远阳光灿烂,有阳光的地方总会有黑暗。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之中存有的对公平正义的敬仰彻底消失、对光明的渴望最终泯灭。所幸的是,每个时代都不乏那个时代的精神脊梁,用文字、用行动捍卫公平和正义。

当然,要敌得过黑暗,自身还需足够坚强。我的那位学长,后来辞去了公务员的职位,毅然决定考研,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此前广结善缘,而今仍旧心忧天下。

梁漱溟先生曾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我想,如果每一个奋发有为的年轻人,都能如此,在居庙堂之高时仍能处江湖之远,不曾苟且,不惧黑暗,答案自然能够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