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想教出来个熊孩子就不要当一个熊家长——《外滩钟声》中给家长的启

来源:华佗小知识

关注胥子说

人生且长,有些故事需要慢慢去讲

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剧《外滩钟声》终于收官了,很多剧迷还沉醉在剧情中久久不能自拔,大结局里心生招娣cp重归于好让网友们松了一口气。

今天的文章当然不是来介绍心生和招娣这对撒糖夫妇的,我们来说一说剧中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以及这些教育方法中培育出的孩子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剧中让人最讨厌的角色莫过于小组长和她的小儿子阿盛了。在文革时期,小组长的儿子为了抢夺俞佩佩的大提琴,在钟楼上把杜心生的父亲推了下去。在得知真相之后,大儿子阿昌想要让弟弟自首,但是小组长拦着阿昌不让他带阿盛去自首,还让他赶紧逃跑。

最终阿盛还是被逼着去自首了,还被发配到了北大荒。自此,小组长就一直埋怨大儿子阿昌没有把弟弟放走,导致弟弟到北大荒受苦,甚至对杜家也心生怨恨。

小组长呀,你只是一个儿子被发配到了北大荒,可是人家是没了一个爹呀,你的儿子就是儿子,别人的爹就不是爹了?

许多年之后,阿盛终于被放回上海,这时的阿盛已经瘸了一条腿,变成了一个残疾人。谁知阿盛从北大荒改造回来一点都没有悔改,还怨恨因为杜家让自己被发配,回到上海后,他整天无所事事,以打麻将赌钱来消磨时光。阿昌看到弟弟颓靡的样子想要管教,可是小组长看到了非但没有一起管教还指责哥哥阿昌,说弟弟在北大荒受了那么多苦,哥哥应该让着弟弟。

阿盛的结局肯定是悲惨的,他卖假药为了躲避警察的追赶,挟持了杜心美,还刺伤了母亲和哥哥,最终被警察抓获。

小组长当然也是个可怜的女人,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下她的罪状:

一、溺爱的结果就是溺杀

阿盛形成这种嚣张跋扈的性格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那就是他有一个无比溺爱他的母亲,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有母亲来包庇他。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母爱是一种完全不求回报的爱。可是很多时候,如果这种爱发展为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小组长对儿子阿盛的这种爱就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儿子犯错不应该一味包容,而是应该指出并加以纠正,正是小组长这种不加限制的爱让儿子阿盛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大的未必就应该“让”着小的   

阿昌每次想要教训弟弟的时候都会被小组长阻拦,反观杜家,杜老大杜心生每次教训自己弟弟杜心根的时候,哪怕杜母再不忍也不会上前阻拦。小组长对两个儿子的爱是不平等的,不管大儿子做的多好,她还是埋怨大儿子没有放走弟弟,不管小儿子做的多过分,她都会包庇,替他开脱。我们从小听惯了“大的应该让着小的”这句话,在中国式传统教育中,很多家庭对待多个孩子的时候也很难一碗水端平。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50位罪犯和50名成功人士做了一个调查,让他们来写信谈一下自己的母亲。

有一位罪犯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而一名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还是假,它所带来的启发是可取的。我们不应该按照孩子的年龄来分配自己的爱,应该让他们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应该付出与之相应的努力。

小组长恰恰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她觉得大儿子懂事都是应该的,小儿子再怎么胡闹也都有情可原。反观杜家,杜母在对待自己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的时候,从来没有对其中某一个有一丝偏爱。

三、上梁不正下梁歪

小组长除了没有教育好孩子,她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小组长在文革的时候大义灭亲,举报了自己的丈夫,丈夫平反之后当了官娶了个新老婆,和小组长割断了一切联系。这告诉了小儿子阿盛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是家人是用来伤害和利用的。阿盛改造完回到上海后不务正业只知道打麻将赌钱,他就像个吸血鬼疯狂的榨取哥哥和母亲的钱;在卖保健品的时候,明知自己卖的是假药还利用哥哥帮自己向街坊邻居宣传;最后被警察追捕,划伤了母亲,捅伤了哥哥。这一切究其根源,可以说和小组长自身的所作所为脱不了干系。

现在的熊孩子越来越多,从之前的12岁男孩弑母,到最近的13岁少年锤杀父母,熊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停的刷新着我们的三观。

我们不能再将问题少年产生的原因简单归结到网络游戏上了,网络游戏已经做了太久的替罪羊。问题少年的家长们其实一直在逃避,从来不去正面自己的问题,只要有其他有可能引起孩子问题的原因就抓住不放,殊不知,孩子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长自己。

四川遂宁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小男孩不小心踢了一名年轻男子的脚,随后这名男子说了几句话,没想到小男孩听到话之后连踢了男子的手三次,这名男子估计是个练家子,将小男孩过肩摔在地上,用脚连续爆踢小男孩的头三次,网友将此事件总结为“一个不知死活的遇上一个不知轻重的”,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多少这样不知死活的孩子呢?

国外的另一则事件是一个小屁孩推着购物车不停的撞击前面的小哥,孩子的麻麻劝都劝不住,然后她对小哥说“你让他知道这个社会的残酷”,于是小哥拿起一瓶牛奶倒在了小男孩头上,事后小男孩抱头痛哭。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会是什么样的呢?估计孩子的母亲会说“哎呀,不好意思,孩子还小,您担待着点。”孩子是还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闯下的货也小,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家长在孩子小恶时不加以制止,将来有可能他们就会制造出更大的恶来。

所以,不想教出来个熊孩子,就不要当一个熊家长。

文:木胥子

排版:木胥子

人生且长,有些故事需要慢慢去讲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