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水晶心文学社——创作经验交流
题目是我高中时,语文老师为我们创立的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班有幸成为第一届社团成员。为什么叫水晶心呢,老师没有说,但直觉告诉我,老师希望我们都有水晶般的心灵。今天,我就以“减速”命题作文讲评为例,说说我的教学接受经验。
高三的所有老师清一色换了,语文老师也不例外。朱老师,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年教师,不高不瘦,却骨子里散发着庄重的味道,虽说不合适,但我喜欢这么说,就像每天跑操回教室时,看到的樱桃树,总想上前摘那么几颗果浆,解解馋,但又耽于旁人的眼光,不敢靠前,总觉得很滑稽,当然是说自己啦,还有,朱老师另一个吸引我的就是他那一手漂亮的粉笔字,羡煞旁人。真的很开心,能遇到这样的老师。
讲评开始前,老师按照教学习惯,给我们展示了心灵鸡汤——就是精彩而富有哲理的语句,365天,一天一个味道,这也增加了我们的文学积累。整个教学过程大致有七大板块:课题导入、题目回放、榜上有名、高分指导、问题剖析、精彩欣赏、升格讲评。
首先,课题导入。老师引入福楼拜、海德格尔的名言,直指诗意地写作(其中“红雨”是我们老师的网名)。
其次,老师讲本次模考的作文题目回放,“18.‘中国速度’,国人惊呼,世界惊叹......请联系实际,以‘减速’为题.....”其中,老师在题目回放的过程中,将“理性思考”“联系实际”八个字读得十分洪亮,显然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点上,老师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审题准确,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一篇文章写作的前提是审题的准确了,这也是老师反复强调的。我记得,高考前,老师和我们聊天,他说,写作的第一步就要把题目看清楚了,不然,全盘都是一局散棋。
第三,榜上有名。老师在这一点上,给了我们一股很大的动力,那就是表扬,还有一点,就是老师的榜上有名玩了把游戏,他把本次高分成绩和一模高分进行对比,针对两次高分的同学给予了高度赞扬,说,课后可以与这些同学交流。一方面,榜上有名肯定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鼓励了相对弱势的同学奋勇前进。老师在表扬完优秀学生后,对高分作文做了总结,即高分指导,也就是第四板块。
这一板块的内容包括:好作文的背后、高考高分作文的十大特点、审题与立意指导,租后老师总结:“想写好就有可能写好,热爱能诞生创造的婴孩。”老师在讲评时,着重强调了立意,分别就三个思路开展教学,层层拔高,已达到高分的目的。应该说,第四板块,理论性强,但奠定了讲课的基调。当时听课的感觉已经模糊,但如果再听一次,这一方面的介绍还是必不可少。我学的不是理论,而是规律,唯有这样明显的规律性总结,在高三的复习中,才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五,问题剖析。老师从九个方面进行讲解,并指出其普遍性,我们对号入错,我发现,我最大的问题是如题实在是太慢了。
第六,精彩欣赏。这是针对第五模块的问题,给予的参考,老师就精彩开头欣赏、精彩片段欣赏、精彩结尾欣赏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这些精彩瞬间都是出自本班同学的笔下,由自己读出自己所写的精彩语句,还有,在精彩片段欣赏中,老师指出“宫文杨、刘红引自必修二语文教科书第四专题引语”,老师着意表扬了他们,可见教科书同样也是有力的借鉴材料,这与我们不喜欢教科书的情绪产生了某种调和,值得借鉴。之后,老师选取了许诺的考场作文《减速》作为具体的范例,详细述评。老师将许诺同学的作文读出来,在眼、耳的双重刺激下,欣赏阅读。补充一点。许诺同学的作文是我们班但是的最高分。欣赏完作文,老师邀请了许诺同学说说自己的写作构想。没有许诺同学的涵养,是无法达到她写作的层次的。现在想来,她的笔闪烁着张爱玲欧化式的古典传统,融入了些许的现代,在流俗与古雅间徘徊,往往,其立意是普通而不显幼稚,是一种明亮的真挚。听完许诺的述评,老师又邀请了李可心评价,怎么说呢,她的笔就是刀子,剥裂伤口给自己看。李可心同学的评价十分中肯。最后,老师给予了她的见解:“诗意地文字来自厚实的底蕴。”课后,老师让我们根据课堂内容,修改升格作文,下节课讲评。
第二课时,老师还是以许诺同学的《减速》为例,不过,作文是升格后的作文,同上节课相同,先自评,后他评。最后是老师评。接着,我们进入了高分作文揭秘的互动问答环节,把课堂交给学生,大家畅所欲言。最后,通过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作文修改”,即“作文升格”结束课堂。
本次讲评,老师用了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安排得十分合理,有老师的讲授,有学生的互动,而第二课时,我觉得虽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强化,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如果不是学生层次的相较高,第二课时的讲课极有可能上不起来,如果能在第二课时增加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环节就再好不过了。当然了,这与高三作文教学的指向性好和目的性是分不开的。
【第二部分】
意见反馈
老师,您的讲授给人的感觉属于慷慨激昂型的,是社会中的有志愤青青年,当讲到兴奋点时,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高声呐喊,这一点,很容易带动课堂气氛。课堂就应该是活跃的,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还有在教学内容上,作文教学不能够僵化,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作为一名教师,作文教学强调的是引导,双引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写作,好写作,写作好。但是,我觉得,老师,您的教学虽然循着以上原则,但是,因为是作文研究课,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有点浅尝辄止,就比如说,上海一高二学子因作文不合流引至退学的教学实例。我对这一件事的了解也止于百度,像这样的例子,该怎么办,如何做,对于当下的教师,都是一个难做的问题,教师如何做,教师怎样教,现在的教学目的性太强,然而,如果不是目的性,教育效果就不易体现,这是个矛盾的争论。还有,在作文教学的方法上。老师的讲解不多,总是通过细嚼慢咽发现问题,但是有时觉得它像裹脚布又臭又长,抓不住重点,如果在阅读的基础上,能有老师明确的知道,那就再好不过了。以上是我的想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