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月半,闲话中元节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七月半,民间俗称“鬼节”,传统上称之为中元节。

中元节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它和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样,都是古代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中元节这天有祭祖、上坟、放荷灯、焚纸锭等活动。道教徒会在道观举行法会为死者灵魂超度。而佛教徒则举行“盂兰盆法会”,为亡灵超度,以报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中元节的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佛教三者的有机融合。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中元节则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为上元、中元、下元。元宵节即为上元节,七月半即为中元节,而十月十五则为下元节。

道教认为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则为地官赦罪日、下元则为水官解厄日。七月半为地宫圣诞,地宫掌管着地狱之门,这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已故祖先们就可以回家团圆了。于是这一天无论贫富,家家都要举行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道观会举行祈福吉祥道场、为亡者超度。对于孤魂野鬼,则举行设道场、放馒头、放水灯的活动。

七月半这一天是佛教的盂兰盆会,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为救倒悬、解痛苦。相传盂兰盆节来自目犍连救母厄的故事。

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揵连感到十分痛苦,于是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母亲的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其状更加悲惨。目揵连痛苦万分,于是去问释迦牟尼应如何救渡。

释迦牟尼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犍连就联同一众高僧,按照释迦牟尼所说的于七月十五那天,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最终一众亡魂包括目犍连的母亲在内的亡魂终于得到了解救。

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悼先人的宗旨,于是盂兰盆会更加普及。中国从梁代开始按照此节的风俗,相沿成了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而在民间,七月十五这一天除了祭祖、上坟外,还有很多民俗活动,其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以纸糊成荷花型,放上点燃的蜡烛,放在水面上,任其漂流。放河灯的目的是为了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为其引路。

(文/秦时啸歌 于2016.8.16.19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