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前七年被对待的方式,将影响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
0-1岁
0-6个月,这一时段是婴儿和妈妈的共生阶段,及时回应和无条件的满足会让婴儿觉得有安全感。
6个月-1岁:婴儿的分裂期,会把妈妈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妈妈应该完全接纳婴儿的各种行为,才能更好地度过分裂期。
1岁前的主要功课是很好的活着,好坏取决于妈妈,妈妈会决定孩子自我的价值,人格最基础原始价值部分:建立自妈妈如何照顾、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最初的价值是由他人给予的。
1-2岁
1岁后开始生命的功课
宝宝需要做的功课:
1.好奇。开始探索外部的世界,这时候作为父母,很多事情不能代替他,而是应该去辅助他,让他获得成就体验。
2.认知。认知世界:什么是我可以控制的,什么是不可以控制的;
3.分清你我。建立“我”的概念,我和妈妈不是一体,从一元到二元。
妈妈需要做的功课:
1.共情。能体会到宝宝的情绪。
2.独处。宝宝开始长大,有自己的想法,能承受宝宝和自己的分离,学习承受宝宝不受自己掌控的挫败感。
3.尊重边界。尊重别人的边界,对方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类似“饭必须吃完”,“你妈觉得你冷”)
孩子进入“肛欲期”,让孩子有自己的掌控感,过多的控制会破坏孩子发展规律,到成年期容易出现过度补偿。
自我满足感:做一些让内心世界满足的事情,从而觉得外部世界很美好。成年后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尊重事实:当孩子摔倒,不要保护过多,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体验。从而完成现实检验。
专注力:在两岁之后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专注来培养专注力。
当3岁之前完成这些能力,就可以很好的过渡到3-5岁。
3-5岁
建立“我是谁”,包括是我男孩或者我是女孩。而无所不能在这个阶段还在延续,所以会容易吹牛、夸口。
俄狄浦斯期:对异性父母的好感,会想去取代异性父母的位置,如果异性父母强大,那么孩子会去曲从,并由此遵守一些规则。
分离:一、我的概念;二:性别的概念;三、完全不借助别人,在跟异性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三元关系,这之中会有一些竞争,爸爸的进入会给孩子完成一种有序的竞争的能力,是自然界动物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知道我很欣赏你,但在欣赏中我也要去学习和超越你)。
社会化的自我,如果内在自我与这个自我差距较大,会形成自卑,如果能较好的了解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两者相接近,就会相对自信一些。
按照性别认同的方式去走自己的路,会比较顺畅。
幼儿园三年学习到更多是生活上的技能,三元关系的尝试与检验。
5-7岁
社会化过程,小伙伴的关系超出与妈妈关系的吸引,对外界活动的参与兴趣高于在家内部的兴趣。
789岁:
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去不断尝试各种事情。用自己的能力去知道自己是谁。出现真正的“竞争”意识。
依恋模式:
一、安全性依恋:见到妈妈时会很开心的扑进怀里;
二、回避式依恋:见到妈妈只是笑一下便恢复表情,源自无法承受分离出现的情况;
三:矛盾性依恋:妈妈在时孩子会打闹妈妈,妈妈不在时会拼命找妈妈。我们需要做到恰当的分离,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很好的去接纳和安抚他的感受,那么这种分离时恰当的(恰到好处的挫折)。
妈妈给予孩子的是发现美好的技能,爸爸给予孩子的是探索世界的技能。
0到7岁,孩子在被妈妈、被爸爸妈妈如何对待的下面,慢慢的完成一个成长:从懵懂(无我)到有一个核心的自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爸爸妈妈关系更紧密、我是一个孩子将来是要离开的,爸爸妈妈也是允许我离开的,开始三元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被温柔对待,被妈妈共情,学会共情能力。在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下,知道了不可能去掌控所有的东西,慢慢的打破无所不能的感觉,变成一个稍微有一些自恋,但是慢慢地认识中间成为一个更加客观的人,通过一些现实检验。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挫折,如果这些挫折是恰到好处的,促进他们成长,如果有一些挫折变成了一种创伤性的体验,那么当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就会用幼年时(在创伤所产生的那一刻的体验或者那一刻的方式)来应对现在发生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怪自己不够好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的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时间不能倒流,但我们今后的生活还有选择的机会,还可以去爱自己。
当我们成为父母时,我们会知道我们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有时责怪自己不够好是基于我们没有很好的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到最终,我们更多的是接受自己,因为历史不能重来,但未来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同时了解到,当我们成年时,没有人很好的对待自己也没有关系,最起码我们自己可以很好地对待自己。最主要是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生长发育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所遭受过的一些不好的对待,有可能在抚养我们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修正。真正的去爱孩子,让他们更好的成长为自己。
回顾,是为了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