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孔子诞辰2569年纪念日。
我们纪念孔子,因为他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我们尊敬孔子,因为他提出的思想,直至今日也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我们纪念孔子,学习和体会他对旅游的认识,追随和倡导他的游学观念。
纪念孔子,应该向他一样,周游列国,踏上旅途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旅游的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虽然不是孔子说的,但是孔子用自己的行动做到了。
孔子周游列国,丰富了他的阅历。可以说,孔子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体悟出许多的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了他自己对旅游的独特见解。
这些见解,都是值得我们吸收和学习的。孔子为了向老子请教礼,专门从鲁国来到东周的首都洛邑,参观学习国家祭祀场所。他的旅游行为,和修学、入仕是不分开的,这就影响了历代的读书人重视游学,特别是唐宋的读书人都喜欢到处游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纪念孔子,应该向他一样,周游列国,踏上旅途孔子认为,应当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个意思就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见,孔子看重的旅游,要求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但是,孔子也教导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的短途游思想。孔子推行孝道,要求弟子们侍奉双亲、注重人伦,这就是他所看重的孝。
纪念孔子,应该向他一样,周游列国,踏上旅途孔子周游列国14年,跟随的弟子很不少,他们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更倡导游山玩水对性情的陶治。孔子行游天下,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孔子西入周室,孔子访齐,并在行游四方的过程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孔子与齐太师交流关于“乐”的见解,达到忘我的境界。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对于山水自然景观的喜爱,表现在注重“美”的感受。比如,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观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的眼里,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互相融通。
纪念孔子,应该向他一样,周游列国,踏上旅途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他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孔子认为,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
孔子认为,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的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当然,旅游的途中,饮食很关键,孔子对饮食的态度还是蛮有讲究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些关于饮食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对生活的认真态度。虽然在周游列国途中,孔子和随行弟子们经常风餐露宿,吃的食物可能并不丰美,却在生活中对饮食保持着这样认真的心态和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纪念孔子,应该向他一样,周游列国,踏上旅途毕竟,吃饭是旅途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啊。晚年的孔子在描述自己的“志向”时,羡慕这样的情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生活就是在暮春时节,穿上轻薄的春衫,邀五六好友,携六七童子,一起去春游啊!
这何尝不是每一个平凡人都拥有的理想生活愿景呢?
纪念孔子,应该向他一样,周游列国,踏上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