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是如何被教傻的

来源:华佗小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

教育是个大脑迭代的过程,它分为外在的知识植入和自我的成长系统的升级。更进一步说,如果被教育者的人脑没有吸收到教育者或者知识源传递的有效信息和价值观,那他根本没办法进行教育和引导。

18岁前,进行的传统教育中,共识教育占一部分,最重要的社会评价体系还是偏向于应试的成绩,为了好成绩相关联的好的未来,每一个家庭都卯足了劲来高效培养出一个优秀好学生,只要他能考得高分,他在其他领域的能力都可以被舍弃。我曾经问一个大学生,你为什么总是不叠被子,宿舍乱七八糟,他说:“老师,我长这么大就没叠过被子,都是我妈叠呢。”这个回答传递的是:谁也再不要对他有这要求了,他一辈子已不具备叠被子的能力。生活能力欠缺的同时,很多人会来帮忙圆场:他们的时间都是用来学习了,哪有时间学这些?

18岁之后,很多大学生以学习好自诩,认为具备了考高分的能力就可以抵消掉其他能力。那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多年来学习的收获。

第一,汉语使用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说汉语,能上大学的人,我们自然就认为他有很好的读书能力。首先,他们的读书情况。一上大学,很多老师会开书单,并且鼓励大家多读书。很多人会认为读书多的人自然有出息,但忽视了读书的辅助条件——读书笔记、思考、输出。少了这三项,盲目地追求速读和读书数量,读书将会变成自欺欺人的行为和向外炫耀的说辞,读那么多书,几个月后还能记得起多少书中的内容呢。

李笑来曾指出,我们经常会因为强调速读而忽视了文本的意思,甚至很多人已丧失了逐字阅读的能力。确实,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比比皆是。想当然地迅速给出阅读结论会使我们成为睁眼瞎,明明那个道理和规则就在哪里,就是看不到。就像今天监考,明明考纪文件强调考场不能随身带手机,还是有同学不看不听,后被违纪通报了。

在生活中,阅读文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你看一则网络新闻出来底下的评论,就会发现很多人的思考水平和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史前社会。因为读不懂或者不读文本,多少人视法律不见;多少人从不看交规就开车上路了;还有多少人不看说明吃错药致命的;还有多少人从不看合同,遭受了很大的欺骗和财产损失。

第二,英语使用能力及痛苦的考试过关压力。

李笑来曾统计过,我们从初中高中六年掌握的单词量是3600个,除以6年是每年需掌握6OO个单词,除以365天,也就是每天背不到两个单词就可以学好英语。但到了大学,很大一部分同学英语使用几率很少,到大二再考四级的时候,会说连高中的底子都不在了,更有很多同学抱怨中国人学什么外语,自然,他们视英语为历史创伤,恐惧加厌倦,觉得英语是大学的噩梦。

每天背两个单词、读英语课文、看美剧、听歌、学编程等和外语相关的能力,被很多人屏蔽了,变成了自己的自卑点和硬伤。一见到老外,就想着一句:Can you speak Chinese?你要是看到一位黑人条件反射地说出:“那哥们好黑啊!”的时候,人家会白你一眼回复到:“就你白!”

第三,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先天带有先祖的传承基因,比如婴儿看到一把枪,他会好奇地玩好久不会害怕,但让他看到蛇,他会瞬间陷入恐惧大声哭起来。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人类最害怕的东西,蛇排在第二。那么排第一的是什么?就是当众演讲的能力。原始社会,当个体引起很多人注视的时候,往往会有敌方的围攻危险,所以群居的人一般以集体方式存在,群体也在压制个体冒出头的风险。我们一来不敢说话;二来不知道要说什么;三来在不自信的自我说服中消解了自己的表达欲望;四来认为只有成功者才能说得起话,才会有人听。加上多年来的封建等级和儒家礼仪规范,导致了个体价值展现上的自卑和压制。

我们的语言表达,除了传递思想外,还有一项就是通过话语来达成双向的沟通。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话语沟通是最基本的工具,但很多人都使用不好。最亲的关系,往往用任性的态度和最不加考虑的语言互相传达。往往我们很自信说,纵使再难听的话对方也不会离开。但无效沟通的双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句话都不想再说的时候,关系也就有了难以修复的裂痕,导致这很大程度就是不会说话造成的,人与人如此、家与家,国与国亦如此。

第四,自我认知能力

应试教育生产出的孩子,从小被教育去索求标准答案,获取答案有很便捷的获得途径,比如问题出来的时候有家长、老师、补习老师、网络搜索引擎、付费回答的网站等,伴随而来的索要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伸手党”。我给学生布置论文,话音还没落,听到的就是“这文学题目几千年了,能写的都写出来了,哪能找到突破口”、“老师,我找不到资料”、“写这又不会在毕业后多挣钱,学这有啥用”,于是我列书单,教他们找材料的方法,还有几个同学反馈的是:“你说的书你是不都有,给我借一下呗。”我瞬间脑子成像出一个瘫痪的人,他不会嚼饭,要把食物弄成糊状,把蔬果榨成汁子,勉强喂下,还要推着运动帮助消化,免得噎着撑着,同理,很多孩子就是这样服侍着长大的。当面对一个问题,还不一定是困难的时候,他们本能拒绝和排斥,从来只找借口不找方法,当然我发现了最可怕的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他们思考吗?他们会思考吗?

一个从不思考的人,他当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然会被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浪费掉所有的时间,当然会被轻易操纵和控制,一生随波逐流而不自知。

从小,我们被教得听话、服从,当有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只要不合考试成绩挂钩,多半被打压,所以当我们进入大学,把这份选择权还给学生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大到梦想小到今天下午吃什么饭,都拿不定主意。

没有思考力,看不到透过现象看到实质的能力,没有思考力就有创造力,也形成不了通过自己的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生往往很多事,它没有标准答案,出现了,问谁的意见都是参考,只能靠自己来认知和解决。

学生的自然生命力和潜力何其宝贵,但多年教的经验使他们认为每天背两个单词是很难的;圈60个重点题考30个,背下来答上去这件事是很难的,甚至连叠被子都很难,所有的设定移接到学生的脑子里,他们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还会逼迫他们选择投机的办法实现目的,比如高价去买答案、撒谎、作弊等。

大学生涯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学期的幼儿园、三天的高考冲刺生活,学期末慌忙背诵答案,移交到卷子上就是万事大吉。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事情做完了吗不必考虑,毕竟毕业还没来,但,观念不改变,认知有缺陷,行为模式当然不会变。

思考力、创造力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社会和国家更新和进步的基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教给孩子们:他们具备超越只会誊挪的能力,要让他们相信他们能——能创造自己的生活,有信心和意愿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他们有能力成为完整意义的上的人,他们配得上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