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龙应台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你为什么不可以?

来源:华佗小知识

1

最近误打误撞进了一个幼升小的家长群,里面的家长在讨论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通看下来觉得现在当个小孩真是不容易:

识字千余已不算什么“牛蛙”,似乎一抓一大把;识字500~600的,只算是没有为入学做过准备。

有位家长给孩子报了12个培训班,看她的朋友圈日常都是关于孩子的事:不是孩子A项目比赛获得了什么奖,就是B项目在省市级选拔中拔得头筹云云。

更有甚者,由于奥数在课外培训中算是“出头的椽子”,在一阵打压声中对孩子的升学保障显得不那么靠谱,于是有些家长已经在讨论让孩子去学最近更火的,大有取代“奥数”势头的“信奥”。

我很不合时宜的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配图是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的图书封面。下面有一条评论是这么说的:

可以慢慢来,因为她是龙应台!

龙应台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我们和龙应台的差距在哪里?因为她是名人,有更广阔的社会资源为孩子铺路、兜底?

在《亲爱的安德烈》,她的大儿子安德烈这样说:

妈妈,你和爸爸都有博士文凭,我可以能以后无法获得你们那样的成就。

18岁的安德烈如此坦诚的说了自己现状与未来。在龙应台的回信中,关于“将来不如自己”的回复并没有提及,更多的是两代人的精神对话。

在龙应台的任何文字里,并没有表达出遗憾。更多的是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重,尽管有些事情她不赞同,但她选择尊重安德烈的选择。

安德烈问:最近我有什么事是你想狠狠抽我一顿的?

龙应台回答:每次你在我面前抽烟的时候。

我八卦的扒了一下安德烈的现状:德勤高管,的确还没有达到父母的成就,但拿已经活了半辈子的父母的成就对标还在上升期的孩子,本身也是不公平的。只是自感平衡的父母不会对孩子每天碎碎念的给予压力罢了。

自感平衡,与成就无关。

活得明白的人,会更关注精神觉醒的事情。即便是母子,也要尊重成年的孩子是另一个人的事实。不会说“我是为你好”,而强加干预。


2

我的朋友JOJO是某世界五百强的中层管理者,每周都是杭州的家到上海的工作之间的双城记,自己的年度do to list是这样的:

每周读一本书,跟着私教健身,学习理财,学习工作上用的着的技术知识。

她这么说,也这么做:

日常打卡健身,经常在双城记的前后与咖啡和书同框。

有一次她惊呼:我实在太好养了,有班上,有饭吃,再给我本书,我就别无他求了。

其实年入数10w+的她,哪里需要别人养?

有时候也会看到她和高中生儿子布丁的互动:

恰逢过生日却出差在外,布丁发红包给她让她自己买礼物。JOJO直呼布丁是情商堪忧的直男,为未来的儿媳担忧。

问布丁为什么不在最好的年纪恋爱,告诉他: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慢慢来!

顺便说一句,布丁上的是学费死贵的国际学校,JOJO并没有鼓励他“好好学习,榨干学校”,而是告诉他,慢慢来。

活得自信的人,对自己多要求,对别人少要求,不会向孩子贩卖焦虑感。相反会从容的告诉孩子,慢慢来。


3

我的同学米米则是在一个压力满满的环境下长大的。出生在一个四五线的城市,父母一辈子没能走出去的梦全都“靠你啦!”

米米也确实很努力,一直成绩不错,但相应的压力也很大,每次考试稍微少个几分,总觉得对不起家里人的辛苦。

最终她背负着这份压力没能考一个好的学校,但却更努力了:

大学里别人挑灯夜战玩游戏,她在挑灯夜战学高数。

英语由于提前考级通过获得学分可以免修,她就马上又报了另一门外语。

大三专业课重的时候,她还在外面上了两个培训班。

有一次问她,米米,你快乐吗?

半晌,米米回答,恩,我很充实。

但这份充实却是没有目标感的。米米在一个又一个的培训考试中停不下来,但每次面试的时候总让面试官觉得差那么一点点。

米米感叹:我的父母一直想让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无论做什么。但我怎么可能做什么都优秀。

感叹完,继续考证去了。

焦虑的人,甚至都不舍得停下来花点时间想一想,我究竟需要什么,究竟该怎么努力,就已经奔跑在努力的路上,唯恐落后。但却没有抬头看一看,这努力的方向到底对不对,似乎停下来就是罪恶的。


4

有一篇研究亲子阅读的文章叫做《你允许孩子沉默、反应慢、与发呆么?》,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父母在事实上是不同意的,不然就没有那么多一管孩子亲妈秒变后妈的事了。

但是根据澳大利亚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脑需要在沉默的时间中集中信息编码,接收和处理信息。

孩子可能还在理解,就已经被父母打断,然后又开始接收其他的信息,其中还包括父母的负面情绪。

或者我们该说:不是因为她是龙应台,所以可以让孩子慢慢来,而是因为不肯让孩子慢慢来,才无法成为龙应台式的平和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