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孩子到底懂不懂?

来源:华佗小知识

过年回到家,最深的感受就是各种(熊)孩子环绕在身边,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当我为小孩学会某首歌或者认识许多动物感到很惊奇的时候,大人就会得意洋洋地说:“不要小看小孩子,他什么都懂”;当我认为孩子不应该随意乱扔垃圾或者应该养成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的习惯时,大人就会说:“他还小,他懂什么呀!”。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到底懂不懂?

1 儿童“懂”的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幼儿期(3~6岁),大脑的重量由占成人脑重的70%增长到90%,而此时幼儿的体重大约只有成人体重的30%,也就是说,幼儿期的大脑快速发育,足以让幼儿“能够懂很多”。而现代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脑资源的开发主要在0~7岁,尤其是0~3岁,儿童的智力和性格从出生到三岁就已经完成了60%。以上的这些证据表明,幼儿期的大脑已经发育较为完全,具有懂的基础。

2 儿童性格的关键期

中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她曾经提到过0~12岁是性格的形成期,6岁之前最为关键。家庭是儿童在6岁之前的主要活动场所,儿童通过长期与父母互动建立起的社会行为方式,即性格。因此,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之分,父母在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有意培养儿童的性格

父母永远不要低估儿童,在儿童6岁之前要对儿童有意地进行性格培养。

(1)抑制任性,对孩子说不行

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非常会“对付”家长。曾经遇到这样一个熊孩子,他想要一个东西,如果大人不给就“歇斯底里”地哭,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为了不让孩子哭,就会满足儿童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只要有要求没有达到,就会放声大哭;稍有委屈或不如意,就会放声大哭,而家长就会马不停蹄地满足他的要求。这个孩子最后非常娇气,缺乏与别人的交流,语言能力差,而嗓子也因为哭的次数太多,声带受损。

而以我的观点来看,这个孩子其实内心明白,哭是最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试想,能用哭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多费口舌呢!但是家长要明白,孩子在6岁之前,可能要的是一个玩具,但是在12岁之后,在18岁之后,孩子可能要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玩具那么简单,他们威胁的方式也不仅仅是哭或者撒泼打滚那么简单了。家长并不能陪伴孩子一生,及早对孩子说不,不让孩子任性。(ps. 3岁左右的孩子基本学会语言表达了,可以与家长互动,家长可以选择这个时间段开始对孩子说“不”)

(2)鼓励沟通,说出理由

家长和孩子每一次的冲突不是以谁的胜利作为结束,而是角力双方互相沟通,达成共识。家长既不要因为处于绝对权威方而忽略孩子的话语权,也不要因为孩子的弱势地位而心生不忍。父母与孩子应该平等对话,如果是孩子的错误,应该倾听他的理由,然后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产生遇到问题或者有要求时与父母沟通的意识。

(3)延迟满足,努力才能得到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心理学有关'“延迟满足”的实验结果表明,那些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我们总是赞美父母的无私奉献,但是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奉献了什么。比如,孩子希望得到某个玩具,应该向孩子讲明家长的辛苦,以及延迟满足孩子。利用孩子的期待去“控制”孩子,比如告诉孩子自己为了买这个玩具花费多少,很辛苦,让孩子帮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意识到任何愿望的达成都需要付出努力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孩子是智慧的,是“很懂的”,正因为这种懂,更应该有意培养孩子,而家长教育孩子也是需要智慧的。

文章主要参考中国公安大学公开课《犯罪心理解析》中的第四课《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