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群元年还没开始,我就玩社群了,前前后后,我经历了几个社群——秦友团,秋叶的学员群,秋叶团队成员群,秋叶青语群,解梦群,十点读书厦门群,BM社群,也观察研究了一些线上社群,比如罗辑思维,行动派,小米社群,自己也偶尔玩一下社群实验。
那什么是社群呢?需要满足那些条件呢?社群怎么变现,如何从0到1啊?今天我不聊这些。我们聊点小的,社群具体都有哪些玩法?
(大概如下)壹
专注兴趣、自我成长型
典型代表:秦友团,秋叶青语
特点:这些群活不久。短的3个月沦为水群了
案例
1.秦友团
这些社群它主要是基于兴趣爱好,自我成长的社群,像秦友团。秦阳他是秋叶核心团队的创始元老,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非常有韧性,坚持性的人,业内的应该都比较熟悉。他拉起的社群也是比较早玩的。
做线上分享的像秦友团,可以长达一年。是由于创始人秦阳(秋叶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的魅力,坚持,和前期的积极互动与作业模式,而维持了比较久。
前期他都十分积极地互动。例如他会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发起一个作业,每天都有不同的作业。大家通过微博交作业,然后大家可以点击查看。
(大概如下)
老秦的作业,周一到周五每天都不同。
比如周一是读文章写感悟,第二天是脑筋急转弯,或数独。周三是模仿做一页PPT等。大家会在微信群里互相交流,建立起一种连结,至今感情依旧非常的深。
案例
2.秋叶青语
"秋夜青语"是秋叶老师的社群。当时,秋叶大叔做一个社群实验,结果让他说出了十几万的一个词,就是我们市面上看到的这个词——“社群营销”。
当时的他用了三天的时间,用QQ建立了3个群,然后邀请了各种大学生,用了各种玩法。每周都会有一个人进来做分析。每周都有一个主题讨论,有人主持。不过,如此经历了一段时间后还是退群了。
那种新鲜感过后就愈少人接盘,愈少人分享了。所以,近期的时候,秋叶老师要求大家在群上回复的时候至少要发十个字,并且不能够影响这个话题的质量。三个月后,大家又腻了。
就像秦友团一样,一开始不亦乐乎,最后不了了之。
我也曾经在秦友团,也试图模防秋叶青语的优秀学员的接力分享,但是也没做成,做了一两周之后也完了。
贰
线上线下相结合
典型代表:行动派、十点读书、BM社群
特点:命更长些。前两者公司化了有专人运营,自己资金投入,时间也久,还有名人背书,走得还算不错。
线上线下结合后,命就更长了,比如行动派,十点读书,BM社群。前两者公司化了有专人运营,自己资金投入,时间也久,还有名人背书,走得还算不错。
行动派的盈利模式听说要卖学习类周报产品笔记本什么的,活动都做的不错。一个实习生可以做一场千人分享会研讨会。
十点读书的公众号广告费很贵啊,一条图文十几万。现在厦门的班级开始收班费了,每个人收十元班费, ,落到实地自发组织,这样会出现更多玩法,未来也可以探索更多玩法。去年十点读书社群搞了一个嘉年华,挺棒的。这些社群在线下见了面更好办事。
但一定要见面吗?但是也有人说这些社群一定要落到线下见了面才能活的的久,这句话要打个疑问号?
案例
1.BM社群
BM,是BetterMe的简称,像是一群90后兼职。开始是各种线上绘画营,文案营,PPT营,最终还是落到城市营上,BM末段我会附上一个详细的介绍(BM详细介绍另附链接)。BM社群搞了很多营,现在这些营都没有复制性。社群里面要有这五大元素——同好、节奏、复制、育营、输出,才可以实现可复制性和较高的留存率与活跃度。
举个栗子
BM社群绘画营玩法是——每天画一张画,打卡,30天升一段,60天升一段,90天后一些奖励什么的。段数按一个月30天,每累计打卡30次(中途可中断再继续打卡)就升级一段;如果身份资产增加,可申请段位升级成金段。
群规部分如下:
(1)新入群的小伙伴请按格式更改好群名片,格式如下,没改名片会单独沟通,不改者在次日踢出。
【群内名称备注】名字丨城市丨N段
栗子:
Alice丨北京丨0段(还只打卡几次)
Alice丨北京丨3段(打卡90天,申请进入BM圈)
Alice丨北京丨金12段(打卡1年,成为约稿插画师,申请升级成金段)
(2)群内踢人采用积分末位淘汰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环境需要大家一起来打造和维护。
【我是胡建淫 我姓胡 请叫我胡萝卜】
BM社群算是会玩了,纯兴趣,没实质利益,玩了半年还活着。绘画营,文案营还挺活跃,如何实现商业价值最终好像都要去卖货的样子。最近品籍营又有新动作,一周共读7本书,听说这个社群也要卖手账了。
难道这些兴趣类社群,比如罗辑思维什么的,产品才是王道吗?
叁
有产品输出
典型代表:秋叶
特点:秋叶的社群,大家应该都知道,玩得挺好,一则产品驱动,赚钱了,专职投入,然后社群只是辅助答疑客服。
我们来讲讲第三种社群——有产品的社群。有产品的社群中很典型的就是秋叶的社群。他的社群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普通的学员群:另一块是优秀的学员通过一些方式被邀请入传说中的69群。
这里讲一下我个人的经历。我曾经是群殴PPT的(秋叶他们搞了一个群加群殴PPT,就是每人改一页PPT,然后发到微博里面然后@秋叶等一些老师)。
(群殴PPT 大概是这样)
当他们举办到第三期,我观察到第三期后,我就写了一份策划。这份策划和他们的策划几乎一模一样。然后就是因为这份几乎吻合的,被我自己脑补的策划案,秋叶在微博上私聊了我。问我来自哪里呀?是干什么的呀?然后抛给我一个任务,做一下四月多份情人节的策划案,具体的细节大家可以买这本书——社群营销。这本书6、7月份要出第二版,到时候大家可以去买第二版。
我们说回秋叶的69群。普通的学员群是禁言的,平常不能闲聊,每周五有一个分享会,会请优秀的学员或者是外面的大咖讲资产讲技能等等。传说中的69群比较无节操,什么都有。可能会在里面接ppt的单,或者是突然有任务。如果你一段时间不做事情,就会莫名无声无息的被t掉。你自己也不知道,大家也不知道,可能过了好久后大家才会发现,恩。。。那个谁呢?我苟且还能活到现在,算是庆幸。
那在这个69群里我们都干嘛呢?你可能参与课程开发,可能做策划创意,或者帮秋叶运营新媒体等等。我们群内还有一个谁能出一个10万+的卵文,秒放20000的红包的事。这就像一个外包的零时工,兼职团队。
秋叶这些有产品的社群还真混得挺好的。小米、锤子混得多好,我就不说了,这些人的产品不好复制啊。之前不是说聊聊小的玩法吗?那哪些玩法可以被复制学习呢?
案例
1.友邻优课
友邻优课:一个英语社群,经常会请一些嘉宾来分享,他们能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拉起2000多人的3个微信群。
一次我去分享社群的时候,我被吓到了。这个社群呢,前提是他们本身就是是付费的,好像我记得年费很贵的,几万都有,还要分等级的,他们活跃度确实不错。他们能够提前公告,在短时间内让大家相互拉群,你拉我,我拉你。短短时间,一个小时2000人。
那他们是如何避免闲杂人等的呢?
第一,他们是付费。付费的话就已经隔离了一部分人。
第二,他们内部分享。人比较少,脸就比较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而且大家都相对脸熟,再说分享是福利,进来也不亏。
第三,过夜费。他们的群用完之后不解散,说是说要T完人的,但是他们有个奇怪的玩意叫过夜费,就是你要留下来的话,每人交10块钱,第二天我起来看群的时候,大家都说交了10块,交了10块,我TMD还以为是给我的课酬.......结果一毛钱都没给我….
案例
2.文案群
去年的话,我自己玩了一个文案群实验。通过朋友圈建立起一个100号人的微信群,以文案为借口实则是玩社群,致力于一周内t完所有人,后面改成了3天内t完所有人。有点像饥饿游戏。
大概模式分这三个阶段——
阶段一
1.扔出一个相关文案的讨论主题。
2.要求大家思考分享,打字不少于10字
3.违规的t群,潜水t群。
这里面人员比较杂,从学生到企业高管,小白到牛人,PPT达人也好,从业多年的文案狗,文案大神啊都有。同时,因为这个社群我也认识了很多的大牛。阶段一是100个人t到50个人还是30 个人。具体情况我会输出一个有点长的实验报告,在文末放链接,大家课后可以去看看。
阶段二
1.扔出一个相关主题
2.思考分析,打字不少于20字
3.我引导大家更加深入分析并鼓励提出解决方案。
4.我做了一个绩效表,鼓励高质量发言,移除得分低着。
阶段三
综合考虑到个人时间,成员质量等原因,大部分人在3天内熬不成文案大神之后,我就在3天内把他们都t光了。最后大家也很欢快地被我都t光,希望下次再跟我玩。所以,大家也可以加我微信(weishucainiao),看我朋友圈,有机会的话我们玩一下。
那么我为什么采取这种玩法来玩这些人呢?
第一网民不受控制,在互联网上看不清面,没有很多顾虑。
第二就是人性懒惰,娱乐性,在群里乱说话,也不管质量不质量。
第三是那段时间社群兴起,很多群分享干货,太多太多,大家吃得撑死了了,没有消化,思考的少。
所以我就想要一个主题讨论的模式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后来一些朋友借鉴了我这个模式玩了很多新玩法,但是这种模式就像一夜情,不适合做夫妻。社群就像谈恋爱一样分:一夜情,炮友,情人,男女朋友,很少有社群可以修成夫妻。
我在BM社群里有个后宫(为什么叫后宫呢,因为我特地专门招美女,哈哈是不是有点坏?)我对她们的管理模式是放养,不怎么管她们。然后基于被个人魅力吸引,每周要求交一次作业,或者扔一些项目让她们接单。基于bm社群这个平台可能每周做一个热点或者突然有一些策划案,作业会包含设计,画海报,分析一下十大乐理社群或者做微博背景图等,以此来鼓励她们自己创造和发展。
我觉得社群和教育模式是一样的。他的本质应该是提供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所有的可能性,然后锻炼出他们对世界的渴望与再造力,甚至是创造力。当然,这样像美国的教育模式成效比较慢,对于社群成员的长期培育来讲也是这样,不要告诉对方既定的答案和方案,引导对方去碰到困难,吃亏,去感受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
一开始的放养,到后形成流程化,和一开始是就按流程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个一开始就一帆风顺成功大道上的人,他怎么知道成功来之不易,怎么知道流程化来之不易,为什么要流程化? 而且有什么比自己成就自己,自己制定规则流程更自豪的呢?所以心理咨询里有“助人自助”一说。这就是美国教育方式,可能前期比较慢但后劲强。放养嘛,都是相通的。
我的后宫的流丝量其实挺大的,一直在淘汰一些人。这种模式的局限就是没有利益驱动下,纯靠线上的积极性,这不是在重复秦友团的路线吗?于是我又想到一个新玩法:
我和后宫们说:品牌组定位泛了,所以一直找方向,什么都做,什么都会,什么都不会,要大杂烩(⊙o⊙)。哦,那不就是入门教育吗?不就是人才培育中心啊。这可能和我个人很有关,我就是什么都会,什么都不会,所以我这种人很适合当老师。所以我在BM搞了一个组叫做孵化组。分成四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
每个等级群里每周都会有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会有策划类的,收集类的,营销类的,数据类的。这个任务我都写好了,有的是比较具体的,有的是创意类的。完成群内的任务就会升级,那升级之后干嘛呢?
BM分很多运营小组,有品牌部、平台部、设计组、文案组这些组长和部长可在高级的群和特级的群或者中级的群挖掘人才。挖掘的那些特级的人才。比如,突然那次组长和部长有事需要离开几天,就可以找个人顶替,这样子的话他就变成一个人才储备库。
当然,你们可以加我微信:weishucainiao,提提建议啊~
其实上面那些社群的玩法都是小儿科,最近又兴起很多收高费用入群的玩法,李笑来搞了,李叫兽搞了社群的收费,秋叶也搞了一个2000块入群的知识型IP社群,说要玩社群可视化。
那什么叫社群可视化?我个人的理解是让人能够在尽可能方便的情况下,明白一个社群他的的全貌。组织架构也好,分工也好,你以前做了什么也好,像产品手册一样。
秋叶团队用的方式是百度脑图,知识树(思维导图),也可能是一本变异的电子字典,或者一群超链接,或者一种数据库的存在形式比如VR云。你们有没有看过科幻电影,点一下,Duang满天。
(其实就是在线思维导图)
秋叶团队的@懒蚂蚁如是说:我把可视化社群理解成变形金刚,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小的变形金钢,一旦互相组合将形成一个大的变形金刚,就像大力神一样!不同的个体组合后的形态又千变万化,力量、能力、功能都可依据当时的情形改变。
在这个知识社群里面,我们具体构建了一个知识树(百度脑图的模式),然后运用社群的五大元素:运营、结构、输出、复制、延伸。
因为百度脑图可以跨品牌分享,所以每个群员都可以不断的在每个节点不断的填充。而且他们每天在群里会有一个聊天分享,在这个群里面大家聊天都很有质量,因为大家很多都是牛人,付高费用进群的。你们也可以看看我的朋友圈,我经常在朋友圈分享,群里面的高质量分享。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吧,感谢大家。
附上文章出现的链接:
文案群实验:
知识型IP社群思维导图(在浏览器打开):
BM社群(在浏览器打开):
(点击查看大图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