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头今年已经六年级了。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即便有着四年从教经历的我,却始终没有摆脱唯分数至上的错误理念,所以从孩子一年级开始我就有着急于求成的思想。
无形中一直把小丫头在和其他同事的孩子做比较,比成绩、比名次、比特长。
然而,在孩子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的起步阶段,我却总是忙于工作,忙于应酬,甚至认为孩子的学习不是管出来的,因此忽略了对她的日常关注和陪伴。
想想那时,只满足她到家按时完成作业,至于上课听没听讲,在校表现如何,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等,这一切全然不顾。
只有临近考试,孩子拿着错题连篇的数学试卷让我签字时,我才蓦然皱起眉头,好似挨了当头一棒,甚至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悔悟和堪忧。这哪行,这么大孩子考这点成绩怎么行!
于是,把责任转嫁到孩爸身上,对他也是一脸的不满意。接下来,就推掉所有杂事,开启闭关模式板起脸来有模有样的给她辅导。说是辅导,无非就是做卷子。
孩子基础知识不扎实,一学期的内容全部要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填鸭式的灌输给她,让她理解和接受起来确实存在困难。而我呢,因为着急,或说没耐心,总以自我成年人的思维水平去理解估计题目的难度,认为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你就不会?却没想,她还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她稍有不会或是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我也没了做题前的耐性和笑脸,立马语调升高八度,指责和奚落纷至沓来。所以几乎每次做题,都是伴随着我的生气和孩子落泪不欢而散。
可结果呢,孩子成绩并没有如我想象般明显提高。相反是越补越差,让她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慢慢地,我意识到了这样教育方式的错误,找到了问题症结的所在。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来唐讲座时说,当孩子厌学,并且对家长有逆反心理时,家长该如何做?专家只给出了两个字:闭嘴。
是啊,孩子不是天空,不能任由你拿着画笔,去给她涂鸦颜色。
从此,我对她不再苛刻要求,引导她按着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兴趣,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记得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这样一个场景:我,坐在斜陽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而我现在,也是怀着一种欣赏和赞美的态度,每天都在一旁默默陪伴她,做她耐心的倾听者、坚实的后勤部长和忠实的粉丝。
孩子,你慢慢来,时间匆促,妈妈愿意停下来,陪着你,等着你。
孩子数学差,在征求她本人同意下,我给她报了数学辅导班。而我只是定期跟小班老师和学校科任老师联系,掌握孩子学习动态,探讨提高她成绩的方法。有时还要和老师配合演一场表扬和鼓励的双簧。
至于考试,我不再关注。
这次六年级期中考试前夕,孩子破天荒地主动找我要起了卷子。
“妈妈,你快帮我找找之前你买给我的数学卷子。明天考试了,我得做套期中试卷。要不然,数学考不好,老师会P我的。”
我暗暗发笑,现在孩子由“我让她学”,变成了“她要学”。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今临近期末考试了,她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每天一张语文试卷,两张英语试卷(英语是她的强项,只消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张卷子),周六上午集中复习数学。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因为昨天是陪孩子坚持写卷子的第三天,有感。
为让她记录下这几天做卷子的心路历程,我同她一起写日记,以孩子的口吻写这几天的收获。值得表扬的是,孩爸也加入到陪伴行列中。他从小基本没写过作文,为给孩子做好范例,也开始搜索记忆引擎,煞有介事的之乎者也起来。
一家人一起写,一起探讨,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二是也想把我之前教育孩子走过的弯路,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和同龄的妈妈共勉,也给年轻的妈妈一个警醒或者提示。
日常多关注孩子,她们的小小心思每一天都在变化。她们需要的是我们陪伴时的顺水推舟,而不是按着大人意愿的让她逆水行舟。
日前,微信里曾流传着一段话: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年老的时候,一切富贵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教育孩子的反思,也是我们学习做母亲的过程。
希望,你我谨记。